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饮食调养

心理医生手记一百有病就治,就这么

采访时间:年3月29日

采访地点: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心理李光建

案例摘要:了解病耻感的产生、危害及调整方法

参加完公司体检,外向健谈的小李仿佛变了个人。他总是沉默地离开人群,闷闷不乐,做事心不在焉,开会忘带文件,被领导批评几句后,竟直接在会场嚎啕大哭起来,领导和同事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休息室里,小李的情绪渐渐平稳下来,领导试探性地问起缘由,犹豫再三后小李终于开了口:原来之前公司安排的体检不仅有身体健康检查,还包含心理测查项目,而小李的心理测评结果有些异常,联想到自己近期因各种压力而焦虑不安,茶饭不思,工作也提不起精神,他高度怀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担心被同事歧视,害怕被家人朋友看不起,小李整天胡思乱想又不敢去看医生,“神经病”像一座大山重重压在身上,让他几近崩溃。在领导的劝说下,小李鼓起勇气去看了心理医生,舒缓了焦虑情绪,没过多久又恢复了笑脸。

像小李这样,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害怕对人袒露病症,担心遭人歧视或嫌弃,从而产生恐惧、自卑的心理,其实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耻感”。

心理精神疾病为什么让人羞耻?

病耻感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烙印”,后在医学领域被指代为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相比于身体上的疾病,心理精神疾病给人带来的病耻感更为强烈。因此,“你神经病啊!”才能在吵架时成功激怒对方,而“你阑尾炎呐!”不仅没有杀伤力,甚至有点好笑。社会给有心理精神问题的人打上了“危险、变态、不正常”的烙印,而患者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设定,认为自己患病是一件“很丢人、很耻辱”的事情。

被污名化的疾病

01

一些生理性疾病也经历过被污名化的阶段,在医学并不发达的19世纪,人们认为肺结核是由于患者意志脆弱、情感偏执造成的,而癌症则是邪恶的化身,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这些荒唐的认知才逐渐被纠正。走进大众视野的心理精神疾病也正在经历被污名化的过程,因此很多患者不敢承认自己患病,怕被打上“神经病”“恶魔”的烙印。

对疾病的失控感

02

由于心理精神疾病具有抽象和复杂的特点,且治疗方法特殊多样,患者自身无法理解和把握,容易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失控感,引发焦虑、恐惧,也会产生自卑、羞耻的情绪。

对社会舆论的恐惧

03

让人心烦的不仅是疾病,还有随之而来的负面舆论,同事的指指点点,邻居的异样眼光,来自世俗的压力和被群体拒绝的恐惧让患者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因此常常通过掩饰病情、假装正常人来融入集体,避免负面评价。

有病就治,就是这么简单

病耻感将患者束缚在自责自卑、感觉受到歧视等负面的心理体验中,从而选择隐匿病情,逃避就医,拒绝社交等消极行为。调查显示,有90%至95%的心理障碍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医院,不知道或者医院诊治。病耻感严重影响了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治康复和患者的社交生活,该如何消除?

对心理健康从业者来说——加强科普,消除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偏见

病耻感之所以广泛存在于心理精神疾病患者身上,和大众对心理障碍的一知半解,对精神疾病的固有偏见有很大关系。外界的傲慢与偏见,又会在无意中对患者造成二次精神伤害,极大地促使了病耻感的发生和发展。比如受影视作品影响,“解离性身份障碍”经常被想象成患者会在变态杀人狂与普通人之间无意识地切换,但这是对病症的戏剧化体现,并非事实。因此,相关媒体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科普,增加大众对此类疾病的正确认知,扭转社会偏见,从根本上消除病耻感。同时,当发现患者存在强烈的病耻感时,心理健康从业者需要协助患者转变不当的心理观念,让其正视并接纳自己的心理疾病。

对患者自身来说——有病不要乱投,骨折了看骨科,抑郁了看心理医生

上网搜索是众多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判断自身病症的主要途径,但网络信息混杂,真伪难辨,容易引发误解和恐慌,耽误治疗。临床经验显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当人们出现注意力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自伤自杀等严重心理困扰时,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而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治愈难度。因此,患者可以通过问诊就医、参加心理讲座、收听心理节目等正规途径了解相关知识,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减少病耻感,医院治疗。

对患者亲朋好友来说——即使做不到雪中送炭,也不要雪上加霜

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更能体会,心理障碍、精神疾病不是无理取闹也不会让人成为魔鬼,不是坚强一点、打起精神就能挺过去的小情绪,也不是需要退避三舍、人人喊打的危险存在。家属和身边的人需要多给予患者支持,而非指责患者矫情、脆弱、麻烦,这会让患者更加孤立无援。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社会的支持、家庭的宽容、温暖的环境氛围是患者能否良好康复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患者感受到来自周围人坚定的爱,才能更勇敢地面对疾病。

我们期待一个更宽松更包容的社会环境,但和生理疾病一样,心理精神疾病也需要经历从被社会隔离到接纳的过程,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可以加快这个过程。生病不可耻,请勇敢地寻求帮助和治愈。

李光建

国家心理治疗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国生理学会会员

年参加第10届国际森田疗法学术会议以及中日森田疗法理论技术培训班。长期从事心理评估、危机干预、物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以及科研工作,累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

主攻方向: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团体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擅长:焦虑、强迫等神经症的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ystl/14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