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实即每个人的社会性自我,关于人格的形成和分类,是现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佛学对此有不少说法。
一、人格的定义及形成的因缘
人格(personality)一语,源出拉丁文persona,原意为面具、脸谱,有个人具有的特质、行为模式的总和、“一个人内部决定他对其环境独特地适应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等解释,奥尔波特列举人格的定义达50种。陈仲庚《人格心理学》一书总结说,人格包括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社会化的客体四个方面。中国心理学家定义人格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多侧面性,由能力、气质、性格、活动倾向性特征(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
西方心理学所谓人格,从佛学看来,无非是被执为“我”的个体身口意三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当持久性、统合性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能力、动机、爱好、情绪、情操、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理想等心理内容,或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格,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总和,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持久性的自我,总之不出受想行识四蕴的范围。佛经中常说的“根性”(秉性)、“性欲”(兴趣、爱好)之“性”,大致相当于心理学上常视作人格同义语的“个性”、“性格”——个体在其活动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态度、品质和本性。
人格为人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的全体和综合形象,是决定人的所做所为、人生价值、生命层次、对社会和他人的利害之关键。马斯洛说人的智慧、创造力、潜能,都从健全的人格中流出。大量证据说明:创造能力大、对人类有大贡献者,都是人格健全、高尚的人。人格高尚者具有正面的人格感染力,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给别人以好感;人格卑劣者往往是社会肿瘤、危害他人的反面人物。
心理因素还可能导致神经症、精神病中常见的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自我意识障碍,及反社会型、偏执型、妄想型、依赖型、分裂型、冲动型、表演型、边缘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等各种病态人格或人格障碍(性格紊乱)、人格变态。精神病学认为此类疾病都以人格发展不完善、不成熟为背景,是不良环境和人际关系刺激的结果。
多重角色、多重人格力量的冲突,是普遍的人生经验。当次级人格之间的冲突超过了一定限度,会导致人格分裂或解体。
人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各人的人格也千差万别。关于人格何以形成、何以有种种差别,西方心理学家有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格特质论和完全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学习而成的人格学习论两种对立的主张。精神病学认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发育不全而导致的人格变态难以治疗。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则认为,人格的特质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如“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省”等。就人格形成是主动还是被动而言,有主张人格完全是被动的结构和完全由自主决定的两极对立,前者如精神分析学,后者如人本主义心理学。
与两极对立的人格形成说相比较,佛学可谓持中道的人格形成论。从佛法看,人格的形成,应说以“根”为因,以境为缘,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此所谓“根”,指生来即具的秉性,是一种异熟果,有如植物的茎叶花果必从其根而生,人的天赋根性,是形成人性格的根本和起点。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气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由先天的生理性素质所决定。人格的形成或许与遗传因素有关,子女的性格多与其父母、祖父母、姑舅等血缘近亲相近。心理学家认为50%-55%的个性来自遗传。
就唯识学言,天赋的根性无非是阿赖耶识中所藏的心、心所种子,及一部分异熟果——属于生理性因素的“根身”——包括被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决定人格的重要因素的生理素质,及血型、基因、染色体等遗传因素。生存环境包括社会文化、民族性格等能影响个体人格形成的因素,也是宿世的业所感得的异熟果,属阿赖耶识相分。先天的根性须在后天的生活中才能得表现,在表现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家庭、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熏染而增长或减弱、改变。荣格说集体无意识中的人格面具(在社会生活中公开展示的一面)、阿尼玛(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和阿尼姆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阴影(最基本的动物性)、自性(将人格统一为一体的作用)四种原型,对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前三种原型可看作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自性可看作心王阿赖耶识的统一作用。
作为因缘所生法的人格特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自性,而是不断受熏、不断塑造的过程。一个人幼时的性格和成年后的性格往往有所不同,如幼时因环境压抑而性格内向者,以后因得志而转为外倾;凶恶的罪犯被改造成良善守法的好人;原来有操守的革命者在金钱美色的诱惑腐蚀下变成贪官墨吏;淳朴的山民走进城市后变成狡诈的奸商……如此等等,是生活中习见不鲜的现象。加州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从13万例证发现:人的性格一直在变,20多岁有更强的组织纪律性,30多岁喜欢与人交往,越老越保守。
一个成年人的人格,在佛学看来完全是自己塑造而成,是好是坏,责任完全在自己。有言曰:“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人生。”荣格认为人格既受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的制约,以深藏在胚胎基质中的遗传因素为因,也受环境中父母、教师、宗教等的影响。其说更近佛学人格以种子为因、环境为缘逐渐形成的缘起论。
关于人格在后天的形成过程,按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可分为触、受、爱、取、有五个阶段。
触(梵sparsa),指入胎至二三岁之间,心、心所种子潜伏,混沌未开,感知器官虽然逐渐成熟,对外境有所感受,但几乎没有意识的分别,性格、自我意识处于萌芽阶段,尚不明显。研究证明:六个月的胎儿,有了相当发达的触觉和听觉,不仅可听到母体血液循环的湍流声、心跳声,感觉到母亲肠胃的蠕动,还能“窃听”到母亲讲话及外界的音乐、噪音等声音。后现代精神分析学说婴儿在第一年里学会将自我与客体分化,第二年学会怀着爱恨参半的感情生活。
受(梵vedanā),指二三岁到十四五岁之间,逐渐接触外境,接受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对所接收的各种信息有了自己的感受,初步表现出自己的心理特质。精神分析学认为幼年时期是人一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若不能在良好的条件下发展超我,则以后会形成人格障碍。阿德勒说不同的性格类型在儿童时期开始形成,如一些孩子朝获得权力和勇气的方向发展,一些孩子则利用自己的弱小来投机。个体独特的人格结构(包括目标和相应的奋斗方式)组成其行为方式,形成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有排行、体质、被忽视或被溺爱的程度等。人一般不能觉察自己在幼年期形成的行为方式。《理解人性》一书中说:
个体很难偏离他童年形成的行为方式。几乎没有人能改变他们童年的行为方式,虽然在成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已置身于完全不同的环境当中。”(陈太胜等译《理解人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导论》第4页)
爱(梵t...ā),指十四五岁至成人期间,情窦打开,不仅贪男爱女,有了性爱冲动,而且对金钱、事业、名利、权力等产生贪爱、向往,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人生理想,人格特征逐渐形成。埃立克森认为青春期的主要任务即是寻找个性,建立完整人格。
取(梵vpādāna),为执著、选择、占有、追求之意,指青年以后,在社会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主动选择人生道路,在世界观、人生态度(见)、意志、动机(欲)、感情、价值观、自我观念等方面形成稳定的个体特质,人格趋于成熟、定型。荣格认为一个人人格的成熟,在30岁以后的成年期。
定型的人格,可称为“有”(梵bhava),谓固定的人格形态、存在样式。佛学认为此“有”不但在今生有稳定性,而且必然决定来世的“有”,导致又一次生死,决定来生的生命形态和性格。
二、人格与动物习性
基督教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动物。自生物进化论发明以来,世人大都认为人类由低等动物到猿猴逐渐进化而成,是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中的一种,或曰人是社会动物、理性动物、感情动物。人类的躯体和饮食方式,乃至家庭结构、社会制度,都与猿猴多所相近,只不过比猿猴进化程度高一级而已。人兽之辨,为基督教神学研讨的重大问题。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和生物进化论,则每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中,都应该有祖先们在漫长进化历程中所积淀的动物“原型”,荣格所说在人格形成上起重要作用的阴影(theshadow),即容纳着人最基本的动物性,其作用特别表现在与同性者的关系中。
在佛学看来,从生死轮回的角度讲,人、人格与动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每个人无始以来在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六道中无数次地往来,作恶堕落易而行善上升难,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言,此世界之人“善少恶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未免多时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楞严经》卷八说,在世时造有十恶业者,死后先入地狱,地狱刑满后生为饿鬼,饿鬼罪毕后“身为畜生,酬其宿债”,宿债还完,一期恶业之报方算了结,然后才能再生为人。长期沦为畜生,必然在阿赖耶识仓库中积储了许多畜生的习气种子,难免会对再生为人之后的人格产生影响,使人格或多或少带有某种动物习性。《楞严经》卷八说,由在降生为人之前所做的畜生种类之不同,生为人后表现十大类不同的人格:
1、顽类。以顽冥不化、蛮横无礼为人格特征。此类人多从枭(猫头鹰)类等凶禽转生,宿世因贪财物造杀盗诈骗等恶业而堕于寒冰地狱,刑满为怪鬼(树精等),今生多为歹徒凶犯,犹带有凶禽的凶恶蛮横的性格。
2、愚类。以愚痴无智、目光短浅、不思考存在问题为人格特征。此类人多从“咎征”(被认为表凶兆的乌鸦等)转生,宿世因贪色而造淫乱等恶业,堕于猛火地狱,受卧铁床抱铜柱等刑,刑满为魃鬼(女妖)。别本作“异类”,指性心理异常如同性恋癖之类。
3、庸类。以庸庸碌碌、谄媚求荣为人格特征。此类人多从狐类转生,宿世因诳骗造恶业,堕入地狱,受鞭笞杖打等刑,刑满为魅鬼(狐狸精等)。
4、狠类。以凶狠毒辣、刚愎暴躁为人格特征。此类人多由毒蛇、蜈蚣等毒虫转生,犹带有毒虫的性格。宿世因嗔怒怨恨造恶业而堕入地狱,受斩斫割刺等刑,刑满为蛊毒鬼。
5、微类。以无理想、无智慧、缺乏对人生的反省,唯知满足于低层次的生存需要为人格特征。微类,意谓微不足道或卑微下贱的小人物。此类人多由蛔虫之类转生,宿世因贪著忆想造恶业而堕于地狱,刑满为疬鬼(瘟疫鬼)。
6、柔类。以懦弱为人格特征。此类人多从猪羊鸡鸭等被人食用的动物(“食伦”)转生,宿世因骄慢造恶业而堕于血河、灰河、热沙、毒海等地狱,刑满为饿鬼。
7、劳类。以甘于劳碌、能吃苦耐劳为人格特征。此类人多由牛马驴骡等供人驱役的动物(“服伦”)转生,宿世因诬罔造恶业而堕入地狱,受合山合石、碾碓耕磨等刑罚,刑满为魇鬼。
8、文类。以文雅内向、具艺术气质为人格特征。这种人多从凤凰、麒麟、龟、鹤等灵应之物(“应类”)转生,宿世因自恃聪明、执著邪见造恶业而堕于地狱,被勘问拷讯,刑满为魍魉鬼(山精)。
9、明类。以聪明灵活、能言善辩为人格特征。此类人多从被认为喜庆之兆的喜鹊等“休征类”转生,宿世因非法追求某一方面的成功造恶业而堕入地狱,被鉴见照烛,刑满为明灵之役使鬼(被咒术役使)。
10、达类。以练达精明、谙熟人情世故、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人格特征。此类人多从被人驯服的犬猫猴子等“循类”转生,犹带有宠物的性格。宿世因结党营私造恶业而堕入地狱,受验对揭发,刑满为依人之传送鬼。
以上十种人格,是人众中所常见,其人格特征皆与其前世的动物习性相关,带有某种动物的性格。人类虽然与猿猴最为相近,但各人的人格并非只是像猿猴,而是像许多种动物,暗示人不仅与猿猴相关。不仅从现实中许多人的身上,可以发现某种动物的性格,即整个人类,乃至当今科技文明高度发达时代的人类群体,也仍然未脱尽守护自己领地、互相攻击、互相残杀、不能主宰本能欲望等动物习性,今日人间还到处在进行的凶杀、剥削、劫夺,自古至今从来未断绝过的战争,及盲目破坏环境等群体行为,说明地球人类尚未彻底告别动物界。太虚《人性可善可恶》说:
人类具有理性,亦涵有动物性,所以人性可以善,可以恶,也可以善混恶。
在密教父母二续法的曼荼罗中,表示人心负面功能的忿怒诸尊,有狮、虎、狐、鹫、鹰、鸦、马、猪、蛇、蝎、狗、猴、蝙蝠、豹、熊、牦牛、羊、象、杜鹃、戴胜、鲸等头的各种忿怒母,分别表示某种心理特征或心所法,意味人心中本有各种动物性的种子,使人的心理活动和人格表现出某种动物性。人们常用某种动物来标指有些人的人格特征,如说“人面兽心”、“衣冠禽兽”,及“吸血虫”、“老狐狸”、“狐狸精”、“蠢猪”、“笨驴”、“毒蛇”、“美女蛇”、“鹰犬”、“走狗”、“毒枭”、“枭雄”、“老黄牛”等等。这大概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性的比喻。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有时往往在动物界,如起一念杀害、“宰人”之心时即是虎狼狮豹,起一念“吃人”之心时即是蚊子蚤虱,起一念报复心时即是蛇蝎蜈蚣,起一念贪吃贪睡心时即同于猪,起一念狡诈心时即同狐狸,起一念桀骜心时即同劣马,起一念谄媚心时即同于小哈巴狗。袁宗道(伯修)《西方合论序》云:
眼前一念嗔相,即是怪蟒之形。
当然,有些人的人格特征,与动物习性完全无关,而表现出佛菩萨、声闻缘觉、仙人、诸天、人道的习性。如人格智慧、慈悲、超脱似佛菩萨者,则应以其阿赖耶识中的佛性种子为因,甚至可以看作佛菩萨的化身;清高、高洁、遁世型人格者,应以其阿赖耶识中的声闻、辟支佛或仙人种子为基;多福德自在、少人欲型人格,应以其阿赖耶识中的诸天种子为基;笃人伦、知报恩、尽责任型人格者,应以其阿赖耶识中的人道种子为基。
从修学佛法及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能内省而明察自己人格中的动物习性,是很有必要的,明察,才能改善,才可以去动物性而自我铸造成完人。
三、十法界与十大类人格
人们的人格特征千差万别,佛经中说众生“根性不等”、“性欲种种”。对不同的人格,东西哲人和心理学家有多种分类。中国古代从阴阳角度,分人为太阳型、少阳型、阴阳平衡型、太阴型、少阴型五类,孔子分人为狂、狷、中型三类和君子、小人两类,或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类。西方人对人格的分类更多。如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从生理特征着眼,按体液中所含某种成分的多少,将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气质分为胆汁质(暴躁)、多血质(乐观)、抑郁质(忧郁)、黏液质(冷静)四大类型。现代西方心理学从多种角度着眼,有多种精致的人格分类法。这些分类法,各有其根据,也各有其局限性,难以将所有人的人格特点囊括无遗。现代心理学还有投射、自陈量表、行为测验等评估各类人格的科学测量方法。
佛教经论中也有许多可以看作人格分类的说法,如《增一尼柯耶·四集》佛从信仰角度,说有聪明而不虔诚、不聪明也不虔诚、不聪明而虔诚、既聪明又虔诚四种人。《增一阿含经》列举出美德、诚实、刚毅、智慧四种人格,又有贪婪、憎恨、妄想、忠实、聪明、散漫六种人格特征,可以合为十种人格类型。《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八说凡夫人、非凡夫人、性人、菩萨人、缘觉人、正觉人、四向四果人、学人、无学人、盲人、一眼人、慈行人、悲行人等87种人。南传六论中的《人施设论》按从一到十递增的顺序,分十类论述了具有一种乃至十种不同品质的人。《瑜伽师地论》卷二列举六十二种有情,其中58种属人类。同论卷五九分众生为增上烦恼行、薄尘行、未离欲、离欲、执著、不执著、幼少、根成熟等二十种补特伽罗。同论卷六一从自利利他、忠信与技能、智慧、持戒、布施等方面区分上中下三士,又据其所爱好,分有情众为好寿(爱身体健康)、好色、好财、好戒、好友、好闻(爱知识)、梵行、好慧(爱智慧)、好法(爱真理)、好生天(爱宗教)十类。
就人格分类而言,天台宗的“一心十法界”,其实内涵有最能代表佛教人格类型说的思想。一心十法界,意谓每一众生的心识中都具足十重法界,法界,在这里为因、种子、种类义。十法界从主体方面讲,为十类有情: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类原是对宇宙中从低到高的一切有情的归纳,有生命类型、精神境界层次的意味。天台宗认为十类有情都具足于人间,可以从人的心理状态、精神境界、言行去判别其归属于哪一法界。日莲宗开创者日莲《观心本尊抄》也说从地狱到佛陀的十种法界皆在我们人类的五尺之躯中:
当一个人处于极度伤心的地步时,他就犹如身处地狱;当他现出贪婪时,他就类似于饿鬼;而当他显得愚蠢时,他就像畜生;当他显得邪恶时,他就是修罗;当他心情十分安宁平静时,也就是达到了人的状态;而当他高兴时,他也就处于天的状态。
池田大作根据日莲宗传统教义,认为十法界是“在个性化的自我中所可能存在的十种状态或范畴”(缪家福译《从地狱到佛陀》,载《法音》﹒5,页15)。西方心理学家也颇有将佛教所言六道看作人类心理状态或人格的比喻者。
依一心十法界义,人们的心理特征及其言行作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人格,可以大体归于十大类型:
1、地狱型人格。其人格特征是极端自私、凶残、冷酷、阴险、卑鄙无耻,具有很强的扩张私我欲,性格外向,具攻击性、破坏性,智商往往不低,然怀善恶无报的邪见,“不信道德,不肯为善”(《无量寿经》),其人生追求,只在财色权利等物质性的东西,为实现对这些东西的占有欲,不顾他人和公众的利益,不管法令道德,不择手段,以损人利己之心,做出杀人放火、抢劫偷盗、强奸诈骗等上品恶行,小者成为各种刑事罪犯,大者为贪官暴君、民贼独夫,危害社会,祸国殃民,如《无量寿经》所言:“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给千百万人造成灾难。此类人即便尚未实际堕于地狱,而已被贪嗔邪见囚禁于幽暗的心灵地狱之中,其良心、智慧的光明被遮蔽不现,或被膨胀变态的贪嗔嫉恨之火焚烧熬煎,或受良心责罚和被众人唾弃、敌视、鄙视、背离之苦,内心不得安宁。而且往往触犯刑律,受国法惩处,被囚禁于人间的牢狱之中。池田大作据日莲《十字御书》说:
地狱是一种终极的苦恼、痛苦和挣扎的极限。(缪家福译《从地狱到佛陀》,载《法音》﹒5,页14)
心理学家克莱恩(MelanieKlein)说侵略心和焦虑状态为地狱道。
2、饿鬼型人格。其人格特质是自私、吝啬、谄曲、奸诈狡猾、心地阴暗,常“心怀鬼胎”,打自己的小算盘。其智商亦未必低,多有小聪明,然其聪明主要用于营谋私利、投机取巧。此类人依赖性强,常怀从别人那里弄到、捞到什么的乞丐心理、奸商心理,与佛教所说以“他作自受”、“多希望”为特点的饿鬼的心态相同,具有弗洛伊德所谓“肛门便秘性格”和弗洛姆所谓“非生产型心理定向”中的“剥削型性格”特点,其人生态度以索取为主要取向,属中国人所谓的小人。饿鬼型人格还包括极其贪著某种东西的人,如人常说的烟鬼、大烟鬼、酒鬼、色鬼、吝啬鬼、小气鬼、贪吃鬼等。你看那吞云吐雾、自害害人、污染环境者,不就是活脱脱的“焰口饿鬼”?那妖里妖气以色诱人者,不就是活脱脱的“欲色饿鬼”?
心理学家也有以弗洛伊德所说口腔欲求(贪吃)为饿鬼道者。
3、畜生型人格。其人格特质是愚痴无智、机械被动,庸庸碌碌,无远大理想,乏自我反省,只知吃喝睡觉、工作劳动,所谓做牛做马,属于马斯洛所谓只知满足匮乏性需要的生存型人格。此类人未必无自然人的淳朴可爱,一般不损人利己,对财色名位没有太多的占有欲和野心,多是终生劳碌的平头小老百姓,然亦不离自我中心立场,其待人处世的出发点是弗洛姆所谓市场型的公平交换原则,谈不上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和人生缺乏理性光明和艺术美感。畜生型人格还包括缺乏人伦道德、野蛮、愚蠢、凶恶残暴,有如某种动物的人,如被人骂为“衣冠禽兽”、“蠢猪”、“笨驴”、“吸血虫”、“豺狼”、“哈巴狗”、“老狐狸”等人。
佛经中多处以动物比喻人格,如《增一阿含经》卷七《火灭品》佛说比喻在寂静处作诸恶行后便羞耻悔过的人如乌鸦,比喻作诸恶行而不羞耻、不悔过的人如猪,比喻诸根不定、不能制持的沙门如驴,比喻诸根寂定、无复诸恶的沙门如牛。《佛说马八态譬人经》以马有解缰时便掣车欲走等弊恶马之八态,譬喻闻说经便走不欲听等人之八弊恶态。《佛说马有三相经》以良马能走、有力、端正好色三相比喻善人三相。等等。
西方心理学家有以弗洛伊德所说性驱力为畜生道者。
4、修罗型人格。修罗为佛教所说的一种神道或战神阿修罗音译之略。修罗型人格的特征,是能按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身,守纪律,讲奉献,有集体主义精神,有进取心和热情,然不离自我中心立场,贪著权位财利,嫉妒心强,骄慢专横,好勇斗胜。此类人失意时多愤世嫉俗,孤傲不驯,具反叛性格,或有与成功者竞争的强烈意志;在成功时往往骄横霸道,好以己意强加予人,虽然热心政治,而难以成为理想的当政者,容易成为“专制人格”,贪著权力、地位、支配,常坚守等级观念等偏见,好作两分法的简单判断,敌视其它群体的人,或顺从强有力的权威。修罗型人格的人常处于竞争、紧张或愤懑不平的心态,不得安宁。西方心理学家有以竞争心和效率心为修罗道者。
5、人型人格。此所谓人,是佛教认为能充分表现人类所具种类特征的合格的人。地球人类的特质,《长阿含经》卷二十佛言谓有因“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有创造能力)、“勤修梵行”(节欲禁欲)、“佛出其土”三大殊胜;《大毗婆沙论》说人有止息(意志力)、忍(承受力)、擅长工巧三义;《大日经·住心品》谓“思念利他”为人心。
总之,佛教所谓合格的人或具人型人格者,应有能按伦理规范约束自己、不作杀盗淫乱妄语等恶业,具理性精神和自制力、承受力、责任心、报恩心,以自他两利为待人处世的原则等特质。儒家所立仁义礼智信“五常”,中国佛教大德们认为与佛教的五戒一致,可作为人型人格应有的特质。具有人型人格的合格人,称为“善人”、“好人”。印光法师说:
能于家庭及以社会,尽谊尽分,是为善人。
儒家所谓君子,相当于人型人格中的优秀者。人型人格者虽然也不离自我中心立场,但能以理性、感情、道德协调自他关系,尊重他人,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心理学家柯胡特(HrinKohut)以自恋症为人道。
6、天型人格。天(梵Deva)为佛教和婆罗门教等所说高于人类的众生,当于中国人所谓的天神,其梵语原意为有光明、清净、最胜、自在等。天型人格具有光明正大、聪慧质直、自制力强、有超越性人生追求、纯善无恶、具诸德行等特质。仁慈、聪明、公正、惠施、贞洁、朴素、宽和、有礼貌、责任心强、物质欲望淡薄等,是天型人格一般具有的美德。天型人格者多具有宗教信仰和高尚理想,或为哲人智者,能自觉反思人生、节制人欲,提高道德和精神境界。失意时能独善其身,为高洁有德之士;若居官当政,则公正贤明、廉洁奉公,为忠臣良将、明君圣主;或为贤哲英模。如中国历史上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西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及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者的典型富兰克林、林肯、罗斯福、贝多芬、史怀哲、爱因斯坦等,皆属天型人格者。马斯洛总结自我实现者的十六项人格特征,如持较实际的人生观、悦纳自他及世界、较少考虑个人利害、视野较广阔、有独立自主的性格、爱人类、具民主风范、有伦理观念、有创见、有幽默感、对世俗合而不同等,多与佛学所说诸天所具十善等德行相符。
心理学家有以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为天道者。
天型人格者多时生活在精神、存在层次,其心情不大受环境的制约,因坦荡无邪、无愧无疚,常快乐恬淡,但还是有较淡薄的假我之执。
7、声闻型人格。声闻(梵.rāvaka)意谓听佛说法、遵循佛陀教诲修行而得解脱者,其圆满境界为阿罗汉。对人生存在问题有很强的反省,以超出生死为人生价值取向和生命目标,鄙弃财色名位,断除假我之执,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看破人生的智慧、对所认定真理的绝对遵从、对导师佛陀崇敬仰慕的品性,其心情不受环境左右,恒常安住于一种如囚出狱、如鸟飞空般的解脱自在和无求无我的悦乐中。然因过多关心自己了生死,较少世间,被大乘人批评为“自了汉”。
8、独觉型人格。独觉为梵语辟支佛(pratyekabuddha)意译,一译“麟觉”,是一种于无佛之世无师自悟而了脱生死的圣者。独觉型人格,以独立不群,具对存在问题的深沉思考和明锐智慧,一尘不染的高洁品性为特征。此类人超越物质和伦理的生活,无我无求,洒脱自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然大概不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寂与悲悯感。
9、菩萨型人格。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音译之略,意译“觉有情”,含有如实觉悟宇宙人生实相的众生和能使众生如实觉悟二义。菩萨具有“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华严经·十地品》)的深切大悲心,《楞严经》卷六说: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全身心为“利乐众生、庄严国土”而奋斗,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清彻智慧、无缘慈悲,和服务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关切众生、愿作众生良朋益友的侠骨热肠,具有人格心理学所说很强的社会化权力动机,是菩萨型人格的特质。中国佛教界奉分表菩萨人格特征的四大菩萨为典型:寻声救苦、给予众生安全的观世音菩萨表大悲;手持智慧之剑和经函的文殊菩萨表大智;实践“恒顺众生”等十大愿的普贤菩萨表大行;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萨表大愿。大乘经中所树在众生之中力行菩萨道的楷模,有“执持正法,摄诸长幼”的大富豪维摩居士,“不断烦恼,不修禅定”而广事教化的弥勒比丘,善说佛法的王妃胜鬘夫人,到处参学的青年善财童子等。
10、佛陀型人格。佛陀(Buddha)意译大觉,谓圆满觉悟宇宙人生之真实并能令众生圆满觉悟的大圣人,又有如来、世尊等德称。《楞严经》卷六解释: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从作为历史人物的佛陀释迦牟尼看,佛陀型人格的特征主要是:全身心投入终极关怀问题的解决,以为众生觅得超出生死、解脱诸苦之大道为理想,具有毅然舍弃荣华富贵献身真理的精神、洞彻人生痛苦和人类文明缺陷的高度自觉,智慧圆满,知识丰富,冷静、慈悲、祥和、无私、精进,以大众中的一员自居,等视一切众生,关爱悲悯有如一子,普度众生无有休息。佛经中以“大雄大力”、“大慈大悲”、“世间眼”、“雄猛大丈夫”等德称对佛的人格特征作了集中概括。
以上十种人格,前六种为不离烦恼我执、未出三界生死的凡夫,称六凡。后四种属断灭烦恼我执、超出生死的圣者,为佛教的理想人格,他们在人群中为数虽然不多,却代表了人性的光明面和人类潜能开发的前景。
从人格和心理模式的角度看,六凡四圣,都在现实人间,每个人都可对号入座。人间是一个十界并存的所在,人们从外形看来虽然同属一类,在精神上却层次分明,具有从地狱到佛陀的一切有情种类。同为人形,有人内心如地狱般黑暗,有人胸襟像饿鬼一样阴险,有人是名符其实的衣冠禽兽,有人是人形吸血虫,有人狠毒过于蛇蝎,有人愚蠢有如畜生,有人高洁超逸堪称“人中天”,有人慈肠热心为活菩萨,有人放射着佛陀的智慧光明。
四圣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大容易值遇,但若从心灵和行为看,在各种人众乃至村夫农妇、贩夫走卒中,都不难发现具心地善良、道德高尚、无私忘我、热心助人、奉献牺牲等菩萨性格者,从大乘教理看,此类人应看作菩萨甚或佛的化身。大乘要求菩萨深入生死中、众生中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利乐、服务、摄化众生,经中多处说佛菩萨有众多化身,如《楞严经》卷六佛言:
我灭度后,教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是则所谓菩萨、罗汉,未必头戴天冠、身披袈裟、高坐莲台,未必贴着佛弟子的标签,而是从其人格和所作所为中,体现出无我利他、奉献牺牲的菩萨精神。
选自《佛教心理学》上册--第九章自我与人格第六节人格的形成及分类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白癜风康复天使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