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看到与自杀相关的新闻报道,这令人心生感慨。我国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自杀率为23/10万人口,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万,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早就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自杀人群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为63%,抑郁症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据统计,抑郁症患者存在生活障碍,包括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显著下降,同时存在自杀倾向。2/3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或杀害亲人)行为,15%~20%自杀死亡,自杀死亡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9倍。
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以情绪低落、悲观消极、懒言少动、思维迟钝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也是自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健康。由于抑郁使情绪长期低落,因而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有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现患病率约6%,60岁以上老人大约15%患有抑郁症。有关资料表明:55岁以上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高达10%~15%,在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中,抑郁症的发生率高达50%~55%。隐匿性抑郁症的表现不同于典型抑郁症,情绪症状不明显,躯体不适较多,如腰酸背痛、浑身无力、胸闷气短、腹胀腹痛等,多发于中老年女性。由于长期受慢性疾病的困扰,以及空巢综合征导致情感得不到宣泄,老年人的躯体不适往往多于年轻人。抑郁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病”,随着社会的压力逐渐增大,患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抑郁症的防治存在低识别、低就诊和治疗不规范等问题,大多数人对抑郁焦虑认知不足,并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患有这种疾病,多采取心理抵触和回避的态度,导致就医率不足10%。抑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长期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中无法自拔,而又讳疾忌医。由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抑郁焦虑给很多患者健康、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与高发病率形成强烈反差。
兴趣减退、精神压力大、恐惧、无助,长时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失眠、乏力、食欲减退、便秘、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需要警惕是否患有抑郁症。抑郁从轻度、中度发展到重度,可能都没有干预,以致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轻度抑郁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度假、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等缓解,严重的还是要及时求医。
抑郁症对身心造成的痛苦和对工作、生活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药物的副作用。实际上通过抗抑郁药物的治疗以及心理疏导,加上家庭的配合,很快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药物选择时,只要严格按照指南规范使用抗抑郁剂,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方便停药的药物如舍曲林、文拉法辛等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在获得满意疗效的同时,会大大减少副作用,而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可以获得更多的完全缓解机会,通过规范治疗,80%的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取得一次性治疗效果并不难,但容易复发。主要原因就是抑郁症患者没有按要求进行足量、足疗程规范治疗,导致病情反复,伴随睡眠困扰、疲乏等残留症状持续存在,还可能转为长期难治愈的抑郁症。抗抑郁药物一般在治疗后1~2周左右才开始起作用,应服用足够疗程抗抑郁药,急性期一般治疗时间为6~12周,然后进入巩固期4~6个月,继续维持治疗4~9个月再逐渐停药,以防再次发作。如果在急性期的治疗维持不下来,就更容易复发,对于控制病情和再次服药就更困难。因此,在治疗期间,抑郁症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指导和建议,即使在首次抑郁症发作治愈后,应维持用药至少6个月。
点击“阅读全文”,直接订阅最新《医药养生保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