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作者王骏在本公号已发表多篇科普文章,颇受读者好评。今天这篇是论文,刊载于国家级医学论文期刊《中国医药科学》第18期,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按理,本公号致力于科普,不发表论文。但考虑到这篇论文第一次较为完整地论述了人在压力刺激下如何形成抑郁症,国内外尚无相关著作,故破例发表,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一般而言,医学论文(理工类)版权归属期刊社、万方、知网等,阅读须付费。本文是作者直接发表于此,故读者免费阅读后,可以转发,但请勿转载。
摘要:外源性抑郁症形成模型的研究,主要讨论造成心理压力的各种不良条件对抑郁易感个体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发展,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形成过程。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形成过程中的部分生物器质变化,与焦虑神经症的共病关系。心理学研究抑郁个体的心理发展状态,精神医疗研究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与治疗,本文处于两个学科领域的不同思维交界处: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压力应激导致抑郁症的发展过程,为抑郁症的治疗拓宽一部分治疗思路。
关键词:外源性抑郁 形成模型 应激 抑郁易感人格 无望感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对患者、患者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形成抑郁症的原因复杂广泛,心理学和医学各自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少有探讨两个领域之间的关联重叠和交互发展。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对较为单纯的外界压力刺激反应,从轻到重呈时间线性发展的这部分抑郁群体,其症状的形成过程做探讨,以及探讨与焦虑神经症的共病形成。
研究范围排除:适应障碍的抑郁状态;糖尿病、心血管、甲状腺等生物疾病导致的抑郁状态;以及家族遗传形成的抑郁症。
抑郁症属于心境障碍的分支,精神医疗对其分类多种,与心理学存在一定的学术差异。考虑文字描述的简便性,暂时笼统的采用“外源性抑郁症[1]”这个词。外源性抑郁症是指由外部不良生活环境引发的抑郁症,是对挫折、生活中的不幸事件、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等精神刺激事件反应的结果[1]。外源和内源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外源性抑郁症也含有一定的内源生物成分,应激后两者相辅相成的发生变化。外源性抑郁症患者是心理工作能够起效的服务对象。
1外源性抑郁症形成的影响因素
本图共有8个模块:⑴应激事件,不良的人际关系、文化;⑵抑郁易感人格;⑶神经症人格;⑷焦虑症;⑸不良的工作学习环境;⑹社会力量支持的缺失;⑺无望感;⑻外源性抑郁症。另外,消极情绪与不良认知在各个模块之间进行累积交互,推动各模块的发展。
综合以往研究,可发现影响外源性抑郁症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⑴应激事件,不良的人际关系、文化;⑵抑郁易感人格;⑶神经症人格;⑷焦虑症;⑸不良的工作学习环境;⑹社会力量支持的缺失;⑺无望感。另外,这些因素也会互相影响,并且在消极情绪与不良认知的作用下累积交互,最终推动外源性抑郁症的形成。
1.1应激事件、不良的人际关系、文化
应激事件一般指意外、突发性的各种天灾人祸,可以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如神经症、心理生理障碍,甚至精神分裂[2]94-95。
个体在应激的时候会产生不良认知。Beck认为,抑郁认知易感性表现为一部分不良的思维观念,这些思维观念来自童年早期。当个体遭遇相应生活逆境(应激)时,这些观念容易被激发: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过于僵化;对自我和外界的完美主义的标准;过分要求别人肯定、赞扬,对别人过多的依赖等[3]。
Fischer和Riedesser指出:个体在应激后产生的“创伤模式”,可以造成许多认知上的扭曲、身体上的错误感受,并且扩散到其他的精神障碍,比如泛化的焦虑等[4]。
GKatharina等人对幼年经历过创伤事件的成年小鼠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小鼠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并且出现类似抑郁症的行为。这些行为异常能通过精子传递到小鼠的下一代,尽管这些后代并没有亲身经历任何创伤事件[5]。
不良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家庭亲情、社会关系等。从婴幼儿时期形成的依恋关系、父母角色与行为等人际关系,对抑郁易感性的起源有重大影响[6]。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学校和职场。
不良的文化主要指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较大、长期传承的家庭与社会文化,这些文化以生活方式的形式存在。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取向和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生活方式,与神经症和心身疾病有关;强大而僵化的传统社会支持系统本身可成为应激源[2]86-87。中国典型的不良文化在孝道文化、香火传承文化、婆媳文化、教育文化、职场竞争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表现。以及中国人的好面子文化,在意外界的评价,宁可自身受苦都要保留脸面,委屈自己以换取大局的和谐,不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倾向做表面文章,生活非常沉重,长期隐藏内心得不到发泄的抑郁情绪等[7]。
Caplan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当面临生活逆遇或不能应对解决问题时,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情绪,导致心理失衡[2]。Beck认为,抑郁的出现来自个体对事物的不良认知。这些认知观念有绝对化、自动化、契约性、反射的特性[3]。应激事件、不良的人际关系,能引起认知上的歪曲;家庭、社会的不良文化也是不良认知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消极情绪与不良认知,从应激事件、不良人际关系和文化中产生,然后作用于上述提到的各类影响因素,导致各类因素累积交互,推动各因素的变化。
1.2抑郁易感人格
抑郁易感人格是指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在外界压力交互作用下,个体更易于抑郁情绪持续增长、更易于罹患抑郁症[8]1。易感人格的形成有生物和性格两方面的原因。
抑郁症的初始化生物因素的发展变化是未知的。目前的线索有:脑电图方面,发现具有典型中国易感个体的大脑左前额神经活动性较差,并在视觉GO/NOGO实验范式下的脑电水平上表现出对目标的察觉与确认困难[8]2;在遗传基因方面,DNA序列中10号染色体上发现两个抑郁症相关部位,其功能异常会导致能量代谢功能紊乱,引起患者疲劳,缺失活力[9]。
性格方面的完美主义、敏感、对自我的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个医院好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