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疾病知识

抑郁和躁狂型人格四

抑郁者的关系模式

上文对抑郁者自我的描述揭示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几个重要主题。首先是早年丧亲或接连丧失对客体造成的影响。抑郁和哀伤这两个过程在情感上前后呼应,这一事实促使弗洛伊德等人不断追溯来访者的早年经历,探究早年与客体分离对心境恶劣的驱动作用。这类早年丧失的体验在抑郁者的经历中屡见不鲜,虽然这些经历的体验可能已经模糊,也很难重新观察和验证;但它们可能更多是形成了内心深层的心理成分,比如前文例子中的儿童,在情感没有充分准备好之前,也会迫于外界客体的压力而改变依恋方式,选择独立。

ErnaFurman在文章《渐行渐远的母亲》中探讨了客体分离的第二类丧失。她鞭辟入里地指出:应该由婴儿选择何时从心理上断奶。只要条件允许,儿童应能做到这一点。争取独立与祈盼依赖对于儿童都是必须的。重要的是如果儿童每当需要退行回依赖或“补充能量”的时候,父母自会守护在旁,那么分离就会变得比较容易。Furman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重新诠释了儿童分离的过程,这撼动了西方由来已久的观念,原先陈旧的精神分析思想和畅销育儿书籍中都反复强调,父母必须适度挫败婴儿,因为任凭儿童自己,必然会选择退行性满足。

根据Furman的观点,母亲在孩子断奶时也会体验到丧失感——本能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丧失,在其他分离状况下也大致相同。她们一面对孩子的独立感到快乐和骄傲,一面又不禁黯然神伤。通常孩子能感受到分离的悲伤,并能预期父母会在他们第一天上学、第一次舞会和毕业典礼上挥泪祝福。Furman还相信,如果母亲特别割舍不下,她们要么牢牢抓住孩子,使之产生内疚,要么为免自己伤心而推开他们,分离-个体化过程会充满抑郁性张力。前一种情形会让儿童感到自己的独立愿望会伤害客体;后者则开始厌恶自己自然的依赖需求。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某些部分是不受欢迎的。

导致抑郁的因素除了早年丧亲,还有儿童无法理解的真实事件,以及不能正常哀伤的情境。如,两岁的婴儿尚无法完全理解死亡的意义和原因,也不能识别复杂的人际关系,诸如“爸爸很爱你,但是他和妈妈不能在一起,所以他要搬走”。婴幼儿的世界非常单纯、绝对,遇事只分好坏。父亲或母亲突然消失会另蹒跚学步的孩子感到是自己的过错,理智的解释是无济于事的。分离-个体化过程中丧失重要亲人,必然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倾向。

其他导致抑郁的情境包括:当儿童陷入困境时,家庭成员视而不见;或当儿童需要成人对他们的自我判断和道德评判进行指导时,家人却置若罔闻。JudithWallerstein对离婚造成的后果进行了纵向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离婚后,防止儿童进入抑郁状态的有效措施,即无监护权的一方也应对孩子不离不弃,尽可能地给孩子一个容易接受的解释,以抵消孩子对事件的片面解释。

忌讳表达哀伤的家庭氛围也会导致抑郁倾向。当双亲和其他养育者率先否认自己的伤痛,或坚称某一客体的离去,家中的生活会过得更好,或反复阻止孩子表示痛苦,以此阻止自己的悲伤。于是哀伤可能被抑制,最终令儿童误以为错在自身。甚至有时候儿童会有强烈的愿望,要去保护情绪低落的父母不再陷入更深的悲伤,觉得自己承认伤痛就会万劫不复。他们也从此认为哀伤是一种危险的感受,需要被抚慰也是一种难以启齿的要求。

有时家族的主流道德观会把哀伤及其他形式的自我安慰看做“自私自利”或“自我放纵”,甚至会为此“深表遗憾”。仿佛这些行为就是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这种主流道德观连带相关的斥责,都会培养出孩子的内疚感,对孩子的悲伤的不恰当的呵斥,对孩子求助的冷嘲热讽,都可能另他们渐渐习惯隐藏自己的脆弱,并开始认同严厉的父母,对自身的柔弱产生憎恶。我的很多抑郁型来访者都是如此,他们小时候遇到困难,只要出现自然退行导致的相应行为,必然遭到痛斥;长大成人后,但凡畏难退缩之时,便在薪资对自己做出同样的惩罚。

父母过度严苛,会在情感上导致儿童产生被遗弃的感受,从而形成抑郁倾向。我的一位来访者11岁时母亲因癌症去世,从那之后父亲经常喋喋不休地抱怨,称来访者的郁郁寡欢加重了他的溃疡,会让他也不久人世。另一位来访者经常哭泣,被妈妈戏称“爱哭精”,因为4岁时她曾被送到寄宿托儿所中待了好几周,养成了哭泣的习惯。还有一位男性抑郁患者,他母亲患有严重的抑郁情绪,没能在童年时给予他情感关怀,而且对他抱怨不断、嫌他占用了她的时间,不断声称他应该感激她没将他送去孤儿院。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孩子之所以对父母的情感虐待做出较少反应,是因为他们正尽可能地避免被遗弃的风险。

有些抑郁型来访者似乎是家庭中情感最丰富的成员。遇到痛苦情境时,当其他家庭成员都倾向于运用否认时,他们却表现得异常敏感,因而常被看做“过度敏感”或“反应过激”。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的敏感感到自卑。根据AliceMiller的观察,家庭成员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情感天赋,使这些孩子的情感价值服务于特定的家庭功能。如果孩子的悲伤情感不幸受到蔑视或被视作病态,那么情感敏感的价值就会化为乌有,孩子将会发展出强烈的抑郁情绪。

最后,父母之中患有重性抑郁症是导致儿童抑郁倾向的另一重要因素。一个重性抑郁的母亲如果没有合适的帮助,哪怕她很想引领孩子走入美好的生活,但也常常在情感上爱莫能助。对婴儿的研究表明,早年经历对于儿童形成基本的态度和预期非常关键。儿童深受父母抑郁状态的影响;对严重抑郁的父母提出正常要求,难免会使自己感到愧疚,认为自己的需求会令家人疲惫不堪。总之,重性抑郁的亲人对儿童的影响越早,儿童也就越容易遭受情感剥夺。

造成抑郁的因素不胜枚举,家庭氛围无论是充满爱意还是饱含仇恨,都可能孕育出抑郁之果。丧失总是无时无刻地发生,而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哀伤过程不足,就有可能酿成恶果。在当今社会,亲子之间互动日渐减少,居所频繁迁移,婚姻破裂普遍,情感的伤痛常常依赖药物治疗。因此人群的抑郁和自杀率一路飙升,处方药成瘾、肥胖症、赌博成瘾等由于抵抗抑郁而产生的强迫行为也逐年增加。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人们也在不断寻求出路,“迷茫青年”和“内在小孩”重获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jbzs/5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