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青少年同伴关系及心理发展同一性整合
1.伙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活动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个人成年阶段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流能力它在儿童青少年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对成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埃里克森首次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同一性是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是对自我的认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想成为什么样的成年人,在青少年形成一系列价值观和目标之前有短暂的困惑和痛苦的迷茫期。
3.青少年在对自我的思考和探索中,会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从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中,慢慢的逐渐的认清自己,同时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连接感,个体从意识上的独特感,感受到可以成为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而内在的整体感,经过自我的潜意识的整合作用,在成长中形成各种零碎的片段的自我表象,通过自我把这些片段的各种表象整合成一种有意义的整体,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一个人生命的连续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
(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同一性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对他们原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开始质疑,他们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也就是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同伴关系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成为确立自我,寻找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参照系统,更好的促进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这一阶段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个体自我同一感的形成,同伴支持不仅能够在时间、资源和情感上给个体提供支持,帮助其获得安全、亲密和归属感,还能消除紧张和孤独感;同伴关系不良就会使自我同一感停滞,或产生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如果缺少朋友或同伴交往,或者交往过程中亲密关系不良,青少年就会感到孤独、自卑,产生学校适应不良,出现退缩、孤僻或攻击行为。
(三)青少年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同伴侵害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际环境,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同伴侵害,不仅破坏同伴关系,而且往往会使得个体在身体或心理上遭受到来自同伴的各种形式的攻击,包括:关系侵害、言语侵害和身体侵害,消极人际经历是青少年重要的压力源,易造成基本归属需要的无法满足,由此引发诸如焦虑、抑郁、孤独等系列内化问题(Kocheletal.,)。
同伴侵害最常见的就是校园霸凌现象,不管是被欺负者,还是欺负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出现校园欺凌、打架、斗殴品行不良的攻击者,严重的会被学校处分甚至劝退休学,从而被迫走入社会,在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可能会融入到社会不良团体,在社会哥们义气的渲染下,成为违法犯罪的失足青少年的例子很多。而被欺负的同学被其他同学孤立、排斥,或者出现社交回避、低自尊等心理伤害,糟糕的人际经历会对个体自我价值构成重大威胁,导致青少年对自我、未来和周围世界产生扭曲的看法,甚至塑造了稳定的消极认知风格,进一步强化了个体对自我(比如,我毫无价值,每个人都讨厌我)和未来(比如,我的生活将永远这么糟糕)的负面评价,产生自卑消极心理认知模式,增加了良好的人际互动的难度,严重的甚至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神经症心理问题。
2.自我意识萌芽对同伴交往带来的问题
自我的体验和认知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在交往中体验着双方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帮助,这不仅仅提供了他们想要的情感支持,同时还提供了可以参照的社会榜样,同伴之间的交往恰恰正好提供了他们同一性整合的机会。从而能更好地解决“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等等一系列跟自我有关的内在问题,这个时候也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的自尊水平。
通过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内心感受和信念,青少年会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