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疾病知识

居丧悲伤心理辅导

转连心家园一、居丧悲伤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意义(一)强烈持续的悲伤需要辅导悲伤可以成为精神平衡上的重大伤害,特别在悲伤反应受到压抑时,会造成行为的明显改变、严重的情绪困扰及家庭和睦的破坏。性格温和者可因强烈的悲伤,会对特定对象表现出敌意,或对朋友或家人厌烦,或可作出危害社会的事情。对早年失去父母的居丧者,一般到成年或成家后悲伤才能渐渐消失。中年丧偶者的再婚则是最主要的问题,再婚可以使他们在新生活中冲淡昔日的悲伤。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世上最令人悲伤的事情,常会导致老人的死亡。青少年若无法妥善度过其悲伤期,常会在社会上肇事犯罪。有报告一些夫妻在自己的孩子死亡后,会因无法应付因死亡产生的情绪困扰离婚。所以,当悲伤不寻常地强烈持续很长时间的时候,则需要专家咨询的帮助。(二)悲伤的消除依赖于多种因素悲伤的持续期自丧亲1周后开始,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与居丧者的年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心理状态及经济收入等有关。一般人要消除居丧体验带来的悲伤,恢复正常的生活,大约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消除悲伤的程度和速度依赖于多种因素,不仅和个体直接有关,而且和亲人死亡时的情景、对待死亡的态度、以及与死者关系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对于悲伤的过分压抑和不承认,或者埋头于工作,会带来严重后果;悲伤的释放越延迟,造成的不良生理症状越多,对健康的危害性越大,死亡的概率越高。(三)尽量满足家属的需要居丧者的眼泪与祷告不能避免死亡,许多调查表明丧亲是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此时应尽量满足家属的要求,无法做到的要善言相劝,耐心解释,以取得他们的谅解和合作。临终关怀机构的工作人员极为注重对居丧者进行身心照护,他们花费精力和时间帮助居丧者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及更多的服务,对某些家属的过激言行应予容忍和谅解。(四)鼓励亲属相互安慰要通过观察发现居丧者中的“坚强者”,鼓励他们相互安慰,给予那些极度居丧者以安慰和支持。对死者亲属要进行追踪式服务和照护,医护人员应该清楚哪一位成员最需要帮助,需要那些方面的照护,并定期访视。作为居丧者,我们家属也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并且在我们亲属之间相互安慰、相互照顾,尽快消除悲伤,顺利度过居丧期。(五)必要时予以治疗一些居丧者由于过度的哀痛和悲伤,可能造成精神上的创伤和心理方面的障碍,甚至会诱发其他疾病,所以应予必要的治疗。学者的研究显示,正如前文所述,丧失至亲者在一年的居丧期中的死亡率比年龄性别相同的其他人群要高出10倍。悲伤所造成的情绪压力不仅能降低人的免疫力,还能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存意志,所以对此居丧者进行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来讲,病人死后一周内是居丧者悲伤的顶峰时间,强烈的悲伤会使居丧者的主观意识和判断力下降,甚至会出现暂时性意识丧失,这时期应有专人守候在身边照护,以防意外。对生活不能自理者,则照顾其起居饮食,对拒绝进食者给予补液或其他对症治疗。二、居丧悲伤辅导的目标(一)辅导居丧者增加对失落的实际了解许多人在自己的亲人死亡后,往往不愿面对现实,甚至逃避现实,所以应该帮助居丧者了解所面对的丧失亲人的实际情况,增加对失去亲人的认可。只有在使居丧者面对亲人死亡的现实,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悲伤辅导。(二)辅导居丧者处理所表现出的情绪居丧者在居丧期所表现的各种悲伤的情绪,包括正常的悲伤或病态的悲伤需要加以辅导,使其逐渐减弱以至消退。因为许多居丧者在悲伤的时候往往自己不知所措,辅导者的安慰、鼓励、支持犹如雪中送炭,可以使之在关键的时候对自己所表现的失态情绪得到正确处理,顺利度过居丧期。(三)辅导居丧者克服各种再适应障碍居丧者在失去亲人之后,不仅在心理上的发生悲伤和哀痛,而且随之面临许多失落后的再适应障碍。如上述悲伤表现所列举的种种情况,大多需要在心理上予以辅导后,居丧者才能够正确对待,处理好自己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克服障碍,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四)辅导居丧者健康地对死者撤离感情居丧者对死者的感情眷恋,是悲伤持续不断的重要原因,是建立新生活的主要障碍。居丧辅导的最终目标,就是设法使居丧者对死者健康地撤离情感上的联系,然后舒适地把情感投入到另一种关系中。三、居丧悲伤心理辅导的实施(一)陪伴和聆听亲人死亡的居丧者最初的反应是麻木和不知所措,此时最好的方法是陪伴、抚慰和认真地聆听。有人认为做居丧者的好听众,比成为一个好的说教者更为重要。医护人员在聆听的时候可以紧握着他们的手,并通过其他诱导方式让居丧者毫无保留地宣泄内心的痛苦。我们家属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彼此进行心理疏导。(二)协助哭出来哭泣是居丧者最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此时的哭泣不是一种懦弱或束手无策的表现,而是一种很好的舒解内心忧伤情绪的方法,所以应该协助居丧者自由痛快地哭出来。(三)协助表达愤怒情绪及罪恶感有时居丧者会认为“上帝”太不公平,表现出对命运及医护人员的愤怒,医护人员应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来发泄悲愤。因丧失亲人而产生心虚及罪恶感是难免的。居丧者常常自责对死者照顾不周,未尽到责任。医护人员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协助他们将自责和内疚表达出来,帮助他们排除因悲伤而产生的非理性的、不符合现实的认识和想法。(四)协助完成葬礼根据死者的遗愿和居丧者的要求,应该帮助居丧者办好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帮助居丧者接受“死者已逝”的事实,给他们表达对亲人的尊敬和悲哀的机会。悼念仪式也表现出社会群体对死者的一种怀念。(五)协助解决丧亲后的实际困难亲人去世后,居丧者家中会有许多实际问题必须处理,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积极地提供切实的支持和帮助。如生活经济困难问题、家庭分解后子女抚育受教育问题、遗产分配中的法律问题等,均需通过社会支持等协助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家属也应该努力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克服各种困难,重建新的生活。(六)协助独立生活协助居丧者在失去亲人后勇敢活下去,引导他们发挥独立生活的潜能,并作出决策去处理所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但在居丧期不宜作出重大的决定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七)协助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协助居丧者对死者作出感情撤离,而与他人形成新的人际关系,例如再婚或重组家庭等问题,这样可以填补其内心的空虚,并使居丧者在新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慰藉和欢乐,但是要注意切入的时间必须适度。(八)协助培养新的兴趣、鼓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协助居丧者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去寻求新的经历与感受。要鼓励居丧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因为活动本身就是复原,活动本身就是治疗。通过与朋友、同事一起看电影、听音乐、聚餐、聊天等,使居丧者得以抒发内心的忧闷,获得心理的快感,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在悲伤疏导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居丧者在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悲伤程度、悲伤时间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居丧悲伤心理辅导的实施,主要是由临终关怀工作者或医护人员中的心理医生来进行的。但是我们家属如果面临居丧期的悲伤问题,也可以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认识到自己悲伤的原因、表现以及缓解方法,不妨从自我的角度对悲伤加以适当的解脱。更可以对处于悲伤之中的其他亲属加以辅导,共同度过居丧期的悲伤状态,重新面对正常的生活。专门为发生心理危机甚至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提供心理救援和帮助的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今天(12月23日)医院正式成立并开通热线电话。   据了解,这是广东省目前第一医院的从事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和科学研究的机构,同时,由卫生、教育、公安等部门的专家组成的深圳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也正式成立。   据专家介绍,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不同原因而受到的恶性刺激,容易累积或瞬间产生心理危机,进而可能导致当事人失去理智和精神控制而选择极端行为,比如自杀、自残、杀人或破坏等。而“心理危机干预”,实际上就是对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提供紧急的心理疏导、援救和帮助。   医院的心理医生说,长期的临床实践显示,由于高度心理危机而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思想矛盾的,比如,有的人在自杀前会打电话向亲友或某个对象发出信号,或者扬言要如何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样的人其实正处于思想情绪的极端矛盾和激烈斗争状态,可能并不想自杀或伤害他人,这就给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提供了机会,如果能够科学而得当地给予心理疏导,就很可能会缓解其情绪和心态,挽救当事人的生命,避免更大的社会性伤害或事件的发生。   专家指出,随着社会生活、经济网站生活的活跃,社会多元化因素造成人的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机率明显增多,“迫在眉睫”的心理危机现象已十分常见。以自杀这一极端行为为例,有全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杀在各种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五,在15~34岁人群中,则位居第一;自杀死亡约占总人口的23/10万,而自杀未遂者更多,大约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以这样的比例,深圳按照至万人口推算,每年因自杀而死亡的约有~人,自杀未遂者更可能高达近2万人。   专家还指出,一个人自杀死亡,平均会给身边的6个人带来不良心理刺激和阴影,而且这样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10年之久。从这个角度分析,成功挽救一个企图自杀的人,就会减少和避免很多人产生不良心理,这无论对人群的心理健康还是对社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专家认为,大量实践证明,心理危机干预作为缓解或消除“迫在眉睫”的心理危机,是有效而可行的,这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科学印证,心理危机干预和服务已成为寻常的健康选择。   同时,专家提供的值得   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通的心理热线,每天24小时有专人值守,医院的心理卫生学专家、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在接听电话之后,能够快速反应,担负起心理危机者的心理疏导、紧急救援和帮助何时需要协助哀恸者寻求专业协助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谈到在哀恸的历程中有那些情况是需要专业协助、处理的时机。我的想法是,让陪伴者能够去了解,当我们陪伴着哀恸者一天一天的走过哀恸历程的过程中,在那一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协助哀恸者去寻求精神科医师或是心理医师的协助。      我将分别提到的主题包括:      在哀恸历程中出现强烈的自杀意念时      由正常的哀恸历程演变成为忧郁症的情况时      持续地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时      延迟的哀恸历程:情绪隔离、情绪压抑      对死者的病态认同      无法逐渐复原的哀恸历程      前面我曾经提到,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亲人过世後所会出现的哀恸历程是人类心理在面对重大失落时的必经过程,而且,对於大部分的哀恸者来说,如果能够在家人亲友彼此的陪伴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的走过忧伤,那麽这样的过程通常并不需要去寻求精神科医师的协助。但是如果哀恸者因为过度的悲伤、绝望而出现自杀意念时,或是由正常的哀恸历程演变成为忧郁症的情况时,往往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协助处理了。      当哀恸者出现自杀的念头时      如前所述,虽然哀恸者在经历哀恸历程的过程中会出现悲伤、情绪低落、食欲不佳、失眠等等状态。同时也会觉得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了无生趣,并感到生不如死,甚至会表示希望自己当时也跟着死去的亲人一起离开人世间就好了。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哀恸者并不会出现想要去付诸实行的自杀念头。然而一旦哀恸者出现自杀念头时,陪伴者就必须要提高警觉,并积极的协助哀恸者寻求专业的协助处理。      如何能及早发现哀恸者的自杀意图呢?通常在哀恸者反覆的表示活着没有意义,频频叹息生不如死时,或者在言谈间透露出想要趁早解脱好跟死去的亲人在天上重逢时,我们就要警觉到哀恸者是否已经有了自杀的念头。这时候可以用关怀的口吻去询问哀恸者是不是有想到要去自杀,如果对方承认已有自杀的想法时,可以再在进一步的去了解是否已经想到要用什麽方法自杀,是不是已经想好了自杀的计画(如什麽时间、用什麽方式、在那里自杀等),以及是否已经写好了遗书等等。      另外,当哀恸者在言语间直接的透露出想要自杀的想法时,我们也要正视其自杀的可能性。有的人以为,如果一个人自己提到想要去自杀的想法时,通常会说出来的人并不会真的去采取行动,我要特别强调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当一个人主动提及厌世、想要寻死的念头时,绝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注意、去了解关於他可能去自杀的危险性。此外,当哀恸者开始交代後事,或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时(如把家中仅剩的财物赠送给亲友时、或把孩子托给亲友照顾表示要出远门时,或是开始去询问一些关於死後的保险金等问题时),我们也要想到其自杀的可能性。      一般人在看到自己的家属或亲人的心情处於非常沮丧、低落的情况下,虽然会担心他是否会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但总会顾忌谈到自杀的字眼,甚至害怕因此反而增加了哀恸者自杀的可能性。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除非家人是以一种嘲笑、羞辱或激将的口吻来谈论哀恸者自杀的想法),想反的,在这个时候,如果陪伴者能以同理关怀的态度来询问哀恸者是否有自杀的想法时,这样的作法反而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哀恸者的自杀意图。当然接下来,就要积极的协助哀恸者去寻求专业的协助了(可医院精神科门诊、生命热线、其他心理谘询或心理辅导机构等等)。      我们要了解,正在经历哀恸历程的人乃是属於自杀的高危险群(比较一般的人来说,他们的自杀可能性的确是比较高的,过去有一些的统计报导确实显示如此),所以对於陪伴者或心理辅导义工而言自然应该去注意哀恸者自杀的可能性。而另外有一些会使得自杀危险性增加的因素,如当哀恸者在意外中死去亲人的人数不只一位时,或是哀恸者在遭遇严重的失落之後,因为家庭的瓦解而缺乏稳定的家庭或社会支持系统时,或是哀恸者长时间的处在自我封闭、与社会严重的疏离的情况下时,哀恸者会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危险性也会跟着升高。所以这些也可以作为评估自杀可能性时的参考。      出现忧郁症的情况时      另一个需要专业处理的情况是,当哀恸者在哀恸的历程中出现了忧郁症的情况时。      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在正常的哀恸历程中,哀恸者会有强烈的失落感、持续的情绪低落、毫无食欲、无法集中精神、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对什麽事都没有兴趣等等类似忧郁的状态。但这样的情况与忧郁症仍是有所区别的。通常哀恸者在经历哀恸历程的过程中,虽然感到悲伤、情绪低落等,但并不会出现明显的自我价值感丧失的情形。然而在忧郁症的情况下,个案往往会出现自我价值感明显丧失的情形,他会觉得自己是个很糟糕、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的人,他会对自己感到鄙视、不屑。除此之外,在忧郁症的情况下一,个案在说话及动作的方面也可能会变的反应迟缓(正常的哀恸历程中,人们也会因为情绪低落而少语、不想跟人说话,或因为思念死去的亲人而经常沈浸在回忆中,而往往因为过度的专注出神而没有注意到有人在对他说话。但当说话时,虽然语调哀伤,谈话的过程却不会出现明显的反应迟钝的现象),并可能出现强烈的罪恶感,以及自杀意念等等。      而一旦哀恸者的情况已经超过的正常哀恸历程的状态,而到达了忧郁症的程度时,就必须寻求精神科医师的专业协助了。前面也提过,在处理方面,虽然哀恸者在哀恸历程中会出现极度悲伤的情绪,但并不建议给予抗忧郁药物来减轻其忧伤。但是一旦哀恸者的情况已经由哀恸历程演变成为忧郁症的情况时,往往就需要接受抗忧郁药物治疗或是心理治疗了。      了解什麽是异常的哀恸历程      除了自杀的可能性与忧郁症之外,还有一些异常的哀恸历程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因为这些异常的现象,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很可能会发展出其他心理上的後遗症。所以对於异常的哀恸历程多一些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去防范於未然。      持续的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      首先要注意的是,当哀恸者迟迟无法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并对亲人死亡的事实持续予以否认的情况。   当面临亲人突然之间死亡的事实时,人们通常会先感觉到震惊,且对这样的事实感到难以置信,但通常这样的否认期并不会持续太久,而接着下来会面对痛苦的事实而进入悲伤的阶段。      然而如果哀恸者迟迟没有流露出悲伤的情绪,反而是心情显得过度的平静,或甚至表现出不符合常理的愉快的心情时,通常这反而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状况。因为个案可能在心理上仍停留在否认的过程,他(她)持续的不让自己相信亲人的死亡是一个事实。因为亲人突然死亡的事实所带来的震惊与痛苦,远远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限度,他的心理无法承受这个事实,於是他「必须」拒绝去相信这个痛苦的事实,否则他可能会彻底的崩溃。结果是他的心理持续地去否认这个事实,并且让亲人死亡的事实彻底的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如果,在接下来的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他能然继续的否认这个事实,那麽值得担心的是,他可能继续的去否认这个不幸的事实,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几年、甚至是一辈子。      关於持续活在「否认状态」的影响,让我想到多年前,一位50多岁的妇人由儿子陪同来精神科门诊,原因是这几年来她心中总是充满着怨恨,她常常重复地抱怨着先生在多年前就抛妻弃子,一个人跑到美国去,却从来也没寄钱回来,多年来她不断的在家人面前辱骂先生的无情无义、不负责任。进一步了解个案的情形後才知道,其实她先生早在15年前已经因为溺水意外死亡,但个案迟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多年来她持续的「拒绝」相信这个事实,以致於後来她又接续的发展出了种种後续的幻想。她幻想先生是为了赚钱而到美国去工作,然而经过多年先生仍然没有回来,也不曾有任何音讯,於是个案开始幻想是先生抛弃了她与孩子,在美国另结新欢,过着富裕的生活。个案的内心开始充满着怨恨,对先生的怨恨、对人生的怨恨,而过着自怨自怜的生活。事实上这十五年来,个案总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而过着与外界隔离的日子。所以虽然她在当时以否认先生死亡的事实的方式来「逃避」了必须面对的痛苦,然而她也因为未能面对先生的死亡事实、未能走过哀恸的历程,而导致了她必须在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年,甚至是一生,都活在与现实脱节的自闭、幻想的世界,而无法重新开始过真实而丰富的生活。      或许这个真实的案例可以让我们对於「异常的哀恸历程」所可能造成的後遗症有进一步了解。      延迟的哀恸历程:情绪隔离、情绪压抑      而有些哀恸者,虽然没有完全的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却在情绪上显的过於平静,或过度的压抑悲伤的情绪。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状况。      对於悲伤情绪的过度压抑,或把忧伤的情绪隔离到意识之外,反而可能让哀恸者无法开始进入正常的哀恸历程。      对死者的病态认同      另外,关於哀恸者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仿同的行为,例如说会去穿死去亲人的衣物,戴亲人心爱的帽子,开始模仿已逝者的说话口吻、或开始热衷的去从事死者生前喜欢做的事情或活动等等。就心理上的意义来说,哀恸者乃是在下意识中藉着这样的方式来维系心中与已逝者的连结。但是如果类似的仿同行为已经干扰到了个案的正常生活功能时,例如使得个案活在一个不真实或角色混乱的世界里时,这也是需要专业处理的情况。      无法逐渐复原的哀恸历程      最後我要提的是,如果哀恸者在一年、两年之後,仍明显的活在沮丧、忧郁、自我封闭、与外界脱节、或仍持续有着强烈的罪恶感的状态中,而使得他的生活或工作功能无法逐渐复原时,这时候也是寻求专业协助的时机。      我在这里提到了在哀恸历程中需要专业处理的时机,希望可以帮助陪伴者了解,在什麽时候需要协助哀恸者去寻求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的协助,也希望因此能预防更多的不幸或後遗症的发生。你患上了抑郁症?   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一生的某个实践中或多或少地体验过抑郁,曾经经历过丧失亲人朋友的悲哀,或者经历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沮丧,给他们的情绪笼罩了重重的阴影,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显示,有21%的女性和13%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些时间间断性地患有抑郁症。这种情绪上的压抑给人以特别的感受,不光是精神上受到伤害,意志消沉、寡言少语、有自杀倾向,在身体上同样会出现很多病症,浑身乏力,胸闷气短。你心里的不快是否也让你陷入“抑郁”,你是否经常怀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心理学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有20%都是“隐匿性”抑郁症。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使得这个比例更超出想象。因为所表现出来的抑郁情绪并不显著,而是以身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从而抑郁症完全或者部分被身体表象掩盖了。这一点大多发生在中年后的抑郁症患者身上。   原因:   东方人善于把心里的压力自己消化,“喜怒不形于色”。不想因为自己的表现影响别人,给别人带来压力。他们深得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含”、“忍”内心的不快和痛苦,因此长期压抑把这种精神痛苦转化为肉体痛苦,成为身心俱损的抑郁病人。古语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种无边的包容岂知人们内心的界限?   症状:   如果你有睡眠障碍,感觉呼吸不那么通畅,咽喉有异物感,胸部压迫,伴随着肠胃失调、便秘、口渴、视力障碍、头痛、身体疼痛、心慌等症状,别以为自己不过是疲劳过度,只需要休息就行。因为身体表象的掩盖,隐匿性抑郁症很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长期得不到治疗就会导致身心双重受伤,走向极端。   比较糟糕的是,这样的抑郁病人并不自知病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扮演非常坚强的,给人依*感的角色,甚至在走极端之前还谈笑风生,让人看不出半点异常。因此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应该细细体察他的情绪,及时给与开导和关怀。   万里悲“秋”?   从“秋风扫落叶”开始,人们的情绪会普遍受到影响,季节性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会受到相当大的波动。从10月份开始,一直到次年的4月份,抑郁的情绪不断增长,到1月份基本上达到顶峰。这种心境困扰也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原因:   因为日照时间缩短,阳光对于视网膜的刺激减少,影响了大脑分泌的一种物质——5-羟色胺,而这种物质恰好是能控制人们的抑郁情绪的。   症状:   一旦天气阴冷,天空灰暗,心情就会感觉沉重压抑。食欲不佳,身体慵懒,感情极为脆弱,容易陷入对过往悲痛事件的回忆,敏感,易受刺激,对生活无望,有放弃生命的念头。季节性抑郁症患者每天系统地接受2小时的亮荧光灯的照射,就能通过光疗法影响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活动,从而维持大脑内的5-羟色胺水平,改变其抑郁症状。你不曾病入膏肓   浅浅隐隐的和深不可测的抑郁,带来两种程度的伤害,医学上分别陈述为抑郁性神经症和抑郁症。正在依照文字做分析的你,一定不曾病入膏肓,最多会有点抑郁性神经症罢了,而这种神经症几乎在压力人群中普及。   抑郁性神经症宣泄心理垃圾   你按部就班地工作,有正常的约会,依然在朋友圈子里活动,但是长久以来的情绪低落、沮丧、压抑,使你终日不爽。时常感觉精力不够充沛,身体不够舒坦,入夜无心睡眠,不自信,没兴趣,对接踵而至的麻烦逆来顺受。这种情境,成为当前人们最大的情绪障碍。   只要你能冷静地对待抑郁,意识到它已经对你产生了精神、身体的双重伤害,主动求医治疗,那么在药物和心理辅导双方的配合下,应该很容易治愈。   从社会心理因素来看,因为长期处在生活压力下,或者出现家庭不和、感情破裂、亲人分离、身体伤残、求职失败等等情况,都会导致抑郁性神经症的爆发。   症状特征:   1.没有重度抑郁症的特征,没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迟缓、幻觉、妄想和生物学因素改变导致的昼夜混乱,以及明显的体重减轻现象;   2.能够保持正常的工作、学习状态,维持正常的“社会人”的角色,并且能够自觉认识到自身的疾病,主动治疗;   3.心理压力因素单一,没有抑郁人格,只要内心的压力排解,治疗效果都会非常显著。   治疗原则:   1.以心理治疗为主。内心压抑是病症根源,因此只要找到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找到排解出口,那些囤积的抑郁就会消散。   心理咨询师正在承受这项重任,他们能够耐心地引导你说出心里的秘密,自卑、悲痛、失落、愤怒、歇斯底里都可以一并发作出来,宣泄心理的垃圾,哪怕最初你感觉他不过是个安静的倾听者。经过认知疗法的长期开导分析,你会分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抑郁,知道自己该如何避免和克服,离痊愈就不远了。此后,心理咨询师应该继续对你导致抑郁情绪的不合理观念进行矫正,比如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是个负担,对生活无望等,都需要以某些激励个人的事件发生为前提使之得到转变。   有时候感觉精神和体力不支,可以通过大声喊叫或者投入到某项运动中来振奋精神和体能,有的人坚持在跑步机锻炼1个小时,有的人会去大餐一顿,有的人去疯狂购物,跳舞、唱歌、打牌等等,只要感觉是个宣泄方式,能够找到出口,都会对心理治疗有帮助。   2.抗抑郁治疗。抗抑郁药能够帮助你提高情绪,减轻焦虑,同时对调整睡眠,提高甲状腺功能很有帮助。抑郁症清除脑内毒药   陷入无边的抑郁情绪,就像是被它完全包围,脱不开身,思维进入一种僵局,连行为都有些异常了,这样的精神障碍就严重了。   情绪低落,自卑忧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纵然在治愈之后都可能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自杀,成为最为显著的精神特点,对一切原有的嗜好弃绝。医学上认为,有抑郁人格的人,心理及社会因素诱发神经介质紊乱,导致抑郁症发生。   症状特点:   1.长期持续的抑郁心境,一旦在夜间就会逐渐减轻,白天反而会非常严重,呈现昼重夜轻的状态;   2.除了伴有抑郁性神经症的症状而外,产生自闭,少语,对一切原有嗜好都排斥,而且会表现出幻听、幻觉,精力不能集中,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等;   3.顽固的失眠,一到夜间就亢奋,即使入睡也会早醒,而且容易被微小的声音惊醒;   4.疑心很重,时常怀疑自己得了大病,在独处时或者在人群中都会感到生活无望;   5.一味地自我贬低,极度厌世,产生自杀念头或者行为。   治疗原则:   1.首先选择抗抑郁治疗。使用药物,缓解抑郁情绪。因为大脑的5-羟色胺和儿茶酚减少,需要使用药物和营养调理,例如百忧解、麦普替林、氯丙咪秦等高效抗忧郁药,都能使得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   2.对于有强烈的自杀倾向及行为的人,或者对药性相当抗拒的人,可以考虑合并电抽搐治疗,以极端应对极端;   3.同时采用认识疗法进行心理辅导,这一点非常重要。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做出错误的推论,以及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对于事实的歪曲理解,比如任意推断、过度引伸、夸大或缩小事态、走极端等思维模式都是发生的原因。   咨询ABC   A.我觉得情绪低落郁闷,应该什么时候看医生?  几乎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事情而感到情绪忧郁低落,通常随着事件的发生,这种感受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改善。如果这样的状态持续2周以上且并未好转,对朋友约会和平时的娱乐都丧失了兴趣,尤其应该注意,如果连续在2个星期内发生了上述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就应该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评估。   B.忧郁症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   忧郁症和抑郁症都是通过英文单词DEPRESSION翻译而来的词汇,是一回事。  C.所有的抑郁症表现都会相同吗?   根据心理专家的临床分析,抑郁症分为重度抑郁、抑郁和躁狂阶段交替出现的双相心理障碍、轻度抑郁、隐匿性抑郁症和季节抑郁症。   重度抑郁会影响到个人正常的社会功能;双相障碍除了有抑郁症的症状而外,会有躁狂症交替出现,比如精力充沛,不需睡眠、话多、计划多、好管闲事、挥霍无度等;轻度抑郁表现比较普遍,少言寡语、自我怀疑,但是工作和学习仍然能够继续;隐匿性抑郁症往往因为身体的部分症状掩盖了内心的疾病,表现为肠胃不适,浑身疼痛,精力衰退等,容易被人们忽视;季节性抑郁症多发生在10月到第二年的4月之间阳光减少的时候,一旦进入光照充足的月份,情绪自然好转。留英心理分析博士王峘老师4月17.18.19号《分析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与临床实践工作坊》深圳及网络同步进行

招募中。。。

联系老师:小平

只接受电话报名

咨询预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jbzs/1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