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金婧雯是美国石溪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3月12日,她为本公号撰文,全面介绍了当今美国干预抑郁症的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本文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的案例研究。
抑郁从何而来?
这么说吧:一个人,如果被剥夺了表达意愿和改变周边环境的能力,所有的努力都蒸发在空气中,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控制力,只能被动地接受一切,他肯定会抑郁的。
这种无力感,是抑郁患者的共同感受。抑郁会让人认为自己无足轻重,想要什么都不会得到,因此常常放弃尝试;结果是事情果真这样发展,更印证了这种无力感。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怎么办?如何打破恶性循环?
下面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一个成功走出这个无力感怪圈的病例。
抑郁之结:对生活的无力感
KC是研究生,26岁,从青春期开始就断断续续被抑郁和焦虑所困扰。5个月前,她因为极度焦虑并且情绪低落,被朋友介绍到我们诊所。
经过详细诊断,我们判断她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以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特征。
她从青春期开始就表现得比较敏感:很在乎他人的评价,比较容易没有自信。由于情况一直可控,并没有就医。直到大学时期,因一段持续了两年左右的充斥着冷暴力的情感关系而崩溃。那段关系结束已有一段时间,她已经开始了一段新的、健康的感情,但她仍然背负着之前那段关系带给她的沉重包袱。
与其说是包袱,不如说是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疤,时时作痛。在与她详细会谈后,我们认识到,她之所以现在来找我们,是因为她的注意力缺陷以及焦虑情绪,对她的学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致使她常因过度焦虑而不能完成课业任务,也因此更加情绪低落、自我怀疑。
故此,我们认为她的注意力缺陷症状,可通过短期的执行控制能力(executivefunction)集训得到缓解;焦虑症状也可通过短期的认知行为训练得到好转。于是我们首先实行了以上疗法。两个月后,她的状态全面稳定,这就为接下来的抑郁症治疗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环境。
当然,她在对抗焦虑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自信,开始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好。
先来看一下她抑郁的症结。
她在人际关系中自卑,不习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所需,对他人的要求或评价表现出习得性无助感。加之在此前的情感关系中,男友经常抱怨和训斥她,说一切都是她的问题,使本来就相对弱势的她养成了“什么事都是自己的错”的本能性思维。
比如,在来我们这就诊时,她曾说:“一开始好害怕你们不会接收我,因为我不够资格当个好病人。”
这样的她生活得很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常常战战兢兢、自我否定。因此,她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纳为由自我否定、不敢表达和争取自身所需,由此产生了对生活无力感。
人x环境=结果
我们选择用认知行为分析系统疗法(CBASP)对她进行治疗。
数据显示,CBASP是最有效地治疗长期抑郁的疗法。整个过程包括细节化的情景分析、找到思维障碍、对症下药进行语言及行为训练。
CBASP围绕着一个公式:人x环境=结果
大意是: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自己和环境(包括周围的人和事)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可以影响事情结果的。
这是长期抑郁患者的痛点:病友们常常不相信自己对任何事情的发展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不重要。当CBASP治疗让他终于有勇气说出自己的观点后,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可控性,会因此变得更有信心。
接下来我希望通过她治疗前期和后期的两个片断,来让大家粗略感受一下她的变化。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要用到的一个方法,叫情境分析(Situationalanalysis)。具体地说,我们会选择一个刚刚发生的、她与别人相处的事件,像定格电影一样,一个片断一个片断地仔细分析整个事件是怎样开始、发展和结束的;以及她自己和对方在整个事件中,是通过怎样的行为互动,导致最终结果的。
在分析过程中,治疗师帮助抑郁患者以简明的语言,明确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然后对比事情的实际结果,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帮助自己达到想要的结果。
此外,分析过程会有意识地侧重将行为和内心想法分割开来,这样可审查自己的想法是客观、准确的,还是被负面思维引导的。
对于每个情境,我会让她写下事情的详细经过,要求尽量直白地描述客观发生的事实。为此,CBASP常用的技巧是,“想象如果墙上有只苍蝇看到了事情的经过,它会看到什么?”
其实,所谓“墙上的苍蝇”,只是一个意象,象征着超乎其内心主体的外在的客观。这样做的是为了帮助她区分开什么是客观发生的事情,什么是她主观解读的内容。
治疗前期:摆脱负面思维
前面讲到,长期抑郁患者会习惯性地把事情向负面方向解读,扩大事情的困难度。而且,因为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没用,便更容易放弃本可以影响事情结果的行为。
KC写了这样一件事情:某个周末中午,她决定晚上给自己和男友做意大利面,于是发信息跟男友说了这件事。男友回复信息,“家里还有昨天剩的炖牛肉怎么办?”
如果墙上有只苍蝇,它看到的下一幕便是:KC等待男友回家,一起坐下来吃了昨天剩的炖牛肉。
她那一晚很不开心,甚至生气,认为自己的生活自己无法做主,就连一顿饭吃什么都不能控制。KC总结这件事情的实际结果是:她吃了前一天剩的牛肉,自己很不开心。
下一步,我问KC她希望的结果是怎样的。最初她很茫然,说不出自己的希望——这是抑郁患者常见的情况。几经反复推敲,她终于写下了她希望的结果是:“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吃了意大利面。那一晚我很满足。”
再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她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的几率。通过几轮询问,她写下了这样的行为链条:要按照我的想法吃意面,需要我做意面;做意面需要我买材料;买材料之前我希望和男友商量好;那我就需要回复他的短信让他知道我的想法,比如我可以说“我也记得冰箱里还有牛肉,留到明天应该不会坏,我只是今天真的很想吃意面。”
她说,男友其实个性很温和,如果她这样做,她会如愿,而且不会影响两人关系。
这时候我们就要问了:既然这一切都是实际可行的,那么是什么阻挡了她,导致后面的实际结果?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得到了她当时的解读链条:看到男友的短信后,她的第一反应是“我又做错事了”;紧接着一系列夸大负面结果的想法接踵而至,“我总是错的;如果不按照别人的说法去做,大家就会不要我了;都是我的错。”
当然,她的这些心理活动并不是我现在写下来的这样清晰。实际中,这一切都是她的惯性思维,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想法会不会是不客观的;她并没有对自己说,“等一下,我为什么这么烦躁?让我理一下思路。”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要求她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当时的想法时,她可以很快发现这些解读是没有实际依据的。
这是CBASP中的经典问题:患者没有就事论事,没能白殿疯图片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