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患病影响

世界生物精神病学会联合会单相抑郁障碍生物

WorldFederationofSocietiesofBiologicalPsychiatry(WFSBP)GuidelinesforBiologicalTreatmentofUnipolarDepressiveDisorders,Part1:Updateontheacuteandcontinuationtreatmentofunipolardepressivedisorders

世界生物精神病学会联合会(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治疗指南

第1部分:单相抑郁障碍的急性期及持续期治疗(年更新版)

摘要

目标:年更新版由WFSBP国际工作组开发完成,旨在系统地回顾所有与单相抑郁障碍治疗相关的可用证据,并基于现有证据制定一系列具有临床及科学意义的临床推荐。本指南力求为所有接诊及治疗抑郁患者的医师所用。方法:系统更新了文献检索及评估,所有推荐建议均由指南工作组所批准。结果:本指南的第一部分涵盖了单相抑郁障碍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及病程,以及急性期及维持期的治疗。本指南主要涉及成人抑郁的生物学治疗,包括抗抑郁药、其他精神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ECT)、光疗、联合治疗及新型治疗手段。结论:目前为止,有很多具有循证学证据的抗抑郁治疗选择。然而,仍有很多患者无法实现完全缓解。另外,躯体/精神科共病与其他特定状况尚需更透彻的研究,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有益的随机对照研究。

关键词

重性抑郁障碍,急性期治疗,维持期治疗,药物治疗,抗抑郁药

一般建议

一般而言,对于满足ICD-10中抑郁发作及DSM-IV-TR中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生物学治疗应加以考虑,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治疗开始前,医师应基于患者的病史、当前临床亚型、当前精神检查结果、疾病严重度及自杀风险制定详尽的治疗方案。精神科及躯体共病、非精神科药物及心理社会因素同样需要充分考虑,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参与了抑郁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或对治疗构成干扰。应评估心境障碍家族史及治疗反应。

无论选用了何种生物学干预方式,精神科管理即应启动,并持续整个治疗过程。这些管理措施包括确定治疗方案及设置,建立及维持治疗同盟,监测及再次评估患者包括自杀风险在内的精神状况,再次评估诊断效力,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应答,副作用及一般躯体状况,并就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教育患者及其家人。

急性期治疗的最终目的在于症状缓解。在大约2周的抗抑郁药治疗后,医师应评估患者的治疗应答;若疗效欠佳,应优化治疗策略。在进入维持期之前,实现最大限度的症状缓解可能至少需要8-10周。抑郁越严重,患者从足效治疗中所获得的潜在受益越大。

巩固期治疗的目的为预防复发、消除一切残余症状、使患者的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恢复到病前状态。

维持期(预防)治疗的目标为预防新的抑郁发作及自杀。

成功的抗抑郁同时治疗包括针对患者及其家人的教育,包括可行的治疗选择、治疗起效时间及可观察到的征象、早期副作用及应对策略、预期治疗进程。

生物学治疗推荐

抗抑郁药为重性抑郁(中-重度)发作的一线治疗。根据个体特征和/或患者的需求,抗抑郁药或可同样用于轻度抑郁发作;但对于很多类似个案,单用心理及社会治疗或已足够。

选择抗抑郁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患者先前的用药经历(应答、耐受性、副作用)

△当前躯体状况及非精神科药物的使用

△特定药物的短期及长期副作用

△对于存在自杀风险的患者而言,特定药物过量的毒性

△医师个体用药经验

△患者既往用药依从性

△患者一级亲属对药物的应答

△患者喜好

△经济条件

△使用特定抗抑郁药的机会

△药物批准情况

尚无证据证明,某一类抗抑郁药在疗效及起效时间方面优于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但对于某些病情严重的住院患者,包括阿米替林及氯米帕明在内的某些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及文拉法辛的疗效稍优于SSRIs。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属性、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潜力及过量服用的危险差异甚大。第二代抗抑郁药(安非他酮、马普替林、米安色林、曲唑酮)及第三代抗抑郁药(如SSRIs、SNRIs、米氮平),即所谓新型抗抑郁药的耐受性总体优于第一代的TCAs,而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停药的可能性也较低。对于“真实生活”中的疗效而言,这一点或许至关重要。

在至少30%的抑郁发作中,患者对足量足疗程的一线药物治疗应答不佳。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医师需要认真回顾诊断的准确性、药物剂量及服用依从性。理论上的应对策略包括:

△增加(最大化)初始抗抑郁药的剂量;

△换用另一类抗抑郁药,例如从一种SSRI换为一种TCA或双通道抗抑郁药;

△换用另一种同类抗抑郁药,例如从一种SSRI换为另一种SSRI;

△联用两种不同类别的抗抑郁药,例如一种SSRI或双通道抗抑郁药联用米氮平;

△增效治疗,如锂盐、甲状腺素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抗抑郁药联合心理干预;

△抗抑郁药联合非药物性的生物学疗法,如觉醒疗法、光照疗法、ECT等。

其中,使用锂盐、喹硫平及阿立哌唑进行增效治疗是当前证据最为充分的治疗策略。

ECT仅在需要快速缓解严重抑郁症状时被视为一线治疗,例如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存在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真性”难治性抑郁、持续拒食、严重自杀倾向等。此前对ECT治疗应答较好及妊娠期妇女(尤其是前三个月)适用ECT。

附:抗抑郁药分类及剂量

MT:褪黑素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突触前α2受体阻断;$:α2受体拮抗;#:5-HT再摄取增强

对于老年(>60岁)或共病躯体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起始剂量或需降低。

指南全文:

《WFSBP单相抑郁障碍生物学治疗指南,第一部分:单相抑郁障碍的急性和持续性治疗(更新版)》

下载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好
北京怎么样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hbyx/1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