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重大变化,是抑郁症的成因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因抑郁症从阿里辞职的程序员的自述。一开始,这位程序员本以为辞职就是救赎了自己,却在无事可做的阶段中发现,自己越来越废柴。他说,那个时候,“唯一能想到的解脱方法就是死亡了”。为什么辞职后抑郁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呢?其实,引起抑郁症的因素之一,就是生活中的那些重大变化。比如:失业、分手、以及丧失亲人等等。这些变化发生地太快,让我们措手不及,觉得无力应对。而变化本身,就是一种紧张性刺激——让我们感到高要求、有挑战,甚至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的事物。不难发现,突然失去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就是一种紧张性刺激,会给我们带来紧张和不安感。抑郁症患者本身的自我价值是不稳定的,这是促使他们想辞职的因素。然而突如其来的空档期,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他们对自我的怀疑。02.
孤立自我,绝不是明智的选择
抑郁症患者的世界是灰暗的,他们大多会主动减少和外界的联系。DSM-5中,重性抑郁障碍的症状包括“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和乐趣都明显减少”。因此,那些自我价值感很低的抑郁症患者,常常都会孤立自我,远离家人、朋友。然而,断绝和外界的联系不但不能帮助我们缓解抑郁,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抑郁。在芬兰的一项实验中,调查了名使用抗抑郁药物的人群,结果发现,比起跟家人同居的患者,独居者们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了80%。就在前段时间,李连杰的小女儿Jada,就在社交网络上曝出自己因疫情期间的自我隔离而导致抑郁症复发。她说:“和朋友们隔离使我的精神健康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好在,她之后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帮助,才走出了这种状态。03.
制造一段“空档期”
真的能帮助我们疗愈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想要一段“空档期”,是出于自己对生活的无力感,觉得无法再负担起学习和工作的重压。而这时,进行短暂地休息,其实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恢复活力和状态。那么,我们可以在“空档”期间做些什么,才能帮助自己调整抑郁状态呢?01
循序渐进
无论是想要辞职也好,还是休学也好,我们都需要先判断自己像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目前环境过于高压,还是自身缺乏坚持的精力。如果是觉得当前的环境过于高压,可以先尝试着换个工作、换种学习方式,或是请几天假,而不是突然全盘停止。在减少自己工作/学习量后,看看自己能否适应新的节奏。就像之前提到的,工作和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自我认同感,带来自我价值。而循序渐进地渡过空档期,我们就能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缓冲空间,也避免了因突然失去生活重心带来的自我认知波动,以及自我怀疑。02
保持稳定的社会联系
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有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在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丈夫因为抑郁症辞职,妻子则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陪伴在身边,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他。比如,妻子教丈夫如何舒服地睡午觉,告诉他要把四肢懒懒散散地摊开,但丈夫只能四肢僵硬地趴在地上,说自己只是一只爬虫。这时,妻子也翻到他身上,说:“我也想成为爬虫”。虽然失去了工作,但由于妻子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丈夫的抑郁症也日渐好转。因此,即便是选择了辞职或是休学,我们也要不能停止和家人、朋友的日常交流,定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近况,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03
接受持续的专业治疗
当情绪状态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时,我们就需要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或许我们身边没有可以百分百信任的人,又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心理治疗除了可以提供社会支持,还可以帮助我们“对症下药”,有效缓解症状。如今,对抑郁障碍的治疗方式已经比较成熟,其中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正念、以及行为激活等。而中度到重度的抑郁障碍,也需要结合一定程度的药物进行治疗。年最新研究发现,接受心理治疗后,接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抑郁症状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辞职和休学并不是治疗抑郁的“万能药”,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才是最重要的。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