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etes),主要是由于脑轻微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通常是指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
临床上以姿势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行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1。中医诊断:抽动症多发生在脾虚或脾肾两虚型孩子身上。脾虚,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甚至面黄肌瘦,或虚胖甚至腹部隆起;肾虚,表现为尿频、遗尿、便秘或便稀、牙齿发育不好等。
抽动症
包括以下几种:
①简单运动抽动:突然的、短暂的、没有意义的运动,如:眨眼、耸鼻等;
②复杂运动性抽动:稍慢一些的、持续时间稍长一些的、似有目的的动作行为,如:咬唇、刺戳动作、旋转、跳跃、模仿他人动作、猥亵动作等;
③简单发声抽动:突然的、无意义的发声,如:吸鼻、清咽、犬吠声等;
④复杂发声抽动:突然的、有意义的发声,如:重复特别的词句、重复自己或他人所说的词或句、秽语等。
所有形式的抽动都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
本病好发于5--10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为(3~5):1。少数患儿至青春期自行缓解,有的可延续至成人。患儿可伴情绪行为症状,亦可共患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障碍,但智力一般不受影响。
抽动症发病因素
纽带儿康
抽动症又叫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目前它的病因不是非常的明确,根据现有的研究可能表明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是遗传因素,通过对抽动症患者及家族成员的研究发现,短暂性抽动具有家族的聚集性。
第二、是中枢神经递质失衡,主要是基底节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多巴胺受体超敏感。
第三、是病理因素,比如围生期的损害,如母亲怀孕期间受到惊吓、先兆流产、产伤窒息、早产、过期产、难产等都可能与本病有关。
第四、是躯体因素,比如开始时往往是有局部的症状而产生抽动,如眼睛结膜炎或者是倒睫刺激引起眨眼,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来的吸鼻子、清嗓子、面肌抽动等等。
第五、是精神因素,抽动症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家庭因素是导致抽动症发病的一个高危因素。
抽动症有哪些注意事项?
抽动症会使患儿的自尊心受到影响,患儿会为自己的抽动症状感到尴尬,不愿意上学或参加社交活动。
因此,除了必要的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家长还应注意:
抽动症患儿可能面临被同龄人欺负,家长应多与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状况,防止孩子被欺辱、嘲笑、歧视。
鼓励孩子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抽动和一些不自主行为也会分散孩子完成功课的注意力,家长应与老师讨论该如何调整功课和考试。
鼓励孩子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帮助孩子培养个人兴趣,和同伴建立友谊,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
家长还可以把孩子抽动症发作的表现拍摄下来,就诊时给医生观看,以便于病情辨别。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2.非药物治疗
3.共患病治疗
治疗应是综合性的,既要针对抽动,又要注意其伴发的行为障碍,只有通过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才能治愈
本病
?目前已使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但治疗原则仍强调前两者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如果TD患儿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且症状轻微,多数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应避免使用药物。只有当抽动症状影响到机体功能、日常生活等,且非药物干预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药物等附加治疗
?在治疗前应明确治疗的目标症状,即对病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症状或主要症状。
具体用药情况请详细咨询医生!
中医特色疗法
耳穴压豆耳穴疗法属于针灸疗法之一,是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是耳廓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耳穴疗法具有治病广、见效快、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副反应小、经济安全等优点。
抽动症的预防措施
1.早期识别孩子神经发育是否正常。如果神经发育缓慢或异常,医院就诊,采取措施促进神经发育。
2.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多给孩子关爱,多和孩子沟通,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孩子长期存在心理压力、情绪不良。
3.防止孩子头部外伤及药物中毒,预防并及时治疗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4.督促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5.避免孩子对任何不良习惯的模仿。
6.另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以及和谐幸福的家庭,对抽动症、自闭症和多动症等疾病,都有非常积极的预防效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