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约瑟夫·弗兰克著,刘佳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8月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岁月让他接触到了无量多的人(与非人),真正的圣洁与卑鄙的邪恶杂居共处。危急关头,差不多每个人都会越过正常社会生活的藩篱,做出某种暴力之举,进而彻底决定了他的命运。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身边听到的那些故事可以与充斥在他青春想象中的哥特式小说及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任何最疯狂行为相比,而这些故事又是普通寻常的俄国人单调、污浊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作品后来被认为是浪漫离奇与俄国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结合,这一点也不奇怪。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其他任何小说家更能将情节剧式的谋杀情节提高到高级悲剧的层次,那当然是因为,他就亲身经历过,他曾被抛掷到那样一个世界,其中耸人听闻的情节剧远胜简单的文学惯例。他能够感受到它们在他脉搏中的奔涌,他是从他被迫与之朝夕相处的人们嘴边采到的。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象性地把握人类经验而言,这样的接触其影响当然巨大,他后来的性格塑造无论是深度还是高度都有质的飞跃,这直接与此相关。不过,营地生活还有一个特别的方面,后来成了他天才的最显著标志。《死屋手记》包括了一系列精彩分析,专注于人类心理的无意识冲动,描绘了它肯定自身、确认其固有尊严的不可抗拒的需要。这种需要非常专横,当劳役营的压抑环境无法让它找到正常宣泄口时,它就以种种非理性、荒谬甚至自毁的形式冲决而出——其行为乍一看似乎完全无可理喻、难以解释。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北京的白癜风医院有哪些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