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疾病知识

专访孙学礼教授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抑郁症是一种多相性障碍,包括情感、认知、行为和躯体调节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在抑郁症患者中,认知功能缺陷是常见的并发症状,而且在整个病程中都长期存在。目前,抑郁症的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研究热点。

丁香园:孙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最近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常可以看到抑郁症患者弃世的新闻,其中不乏一些官员和名人。在您看来,抑郁状态与抑郁症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孙学礼教授:首先从抑郁症的概念说起,现在有一个误区:抑郁就是沉闷、感觉压抑,这种感受是不是抑郁症呢?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抑郁症属于医学范围,而抑郁现象、抑郁状态不一定属于医学范围,而是属于心理学范围,与社会有关。如果将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无法统计患病率。

因为人的抑郁情绪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抑郁情绪,从社会的放大角度而非从狭义的医学角度出发的话,抑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分别为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医学上的抑郁症。

正常抑郁与异常抑郁的最主要差别表现在,正常抑郁的主要攻击方向和指向都是外界,比如升职失败、丢失财产,这种抑郁的指向的对象都是在外界,升职失败会怪罪于制度不好,丢失钱财则会怨恨治安不好,或者是个人太辛苦而无人理解。

正常抑郁和异常抑郁区别的关键在于认知,异常抑郁存在认知障碍。什么是认知障碍呢?比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升职失败、丢失财产为什么会感到沮丧和失落,因为他需要这些东西,他对社会和活动的兴趣并没有丧失,所以从生物学来讲这是“犒赏机制”。

人的生活目标最终是追求愉快感,它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抑郁的特点就是找不到愉快感,这就是认知障碍。再举个常见的例子,人生本无意义,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排着队从一端走向另一端,而车祸、不良习惯等事件还会导致一些人提前“插队”。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本来是很痛苦的,三岁就要去幼儿园接受培训,六岁就要开始终身教育的历程,踏上漫漫的求学之路,以后工作了还要继续学习。学习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养活自己有口饭吃,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工作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毫无意思的循环。

为什么大多数人却能够活的津津有味,那是因为他能够赋予自己行为意义,这就给了他希望与目标,而病理性抑郁就恰恰缺少了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故而会出现“度日如年”的现象,所以抑郁并不是我们所指的情绪低落,而是缺少了赋予意义的机制,会觉得生活毫无意思,对死亡就会毫无恐惧,反而是一种解脱。

所以抑郁就存在两种现象,一种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实现解脱。另一种认为他人也很痛苦,我杀死别人就能让他得到解脱,这种称为“扩大性自杀”——这就是有些抑郁症患者对子女家人进行攻击的原因。所以病理性抑郁和正常性抑郁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赋予行为意义,只有存在认知障碍才叫病理性抑郁。

丁香园:那么就发病率而言,我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孙学礼教授:我们刚才所说的病理性抑郁国内没有全国的流行学资料,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患病率为1%~2%,而目前局部统计,据我所知是杭州最高,约为7%。北京上海约为2%~3%。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如果将抑郁情绪也统计在内的话,就不止7%,所以统计结果取决于统计方法和统计者对“抑郁症”的理解。

例如美国的调查显示,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0%,其中可能包含了“抑郁状态”。长期不得志、长期目标不恰当造成的状态能否归类于抑郁,就要看其是否符合抑郁的诊断标准。例如某人长期达不到某一目标的公司职员,他的目标是任职经理职位,但实际上他的能力就不能够胜任这一职位,他对自己的定位过高,这种也叫认知偏差,而这种认知偏差是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不属于抑郁中的病理性认知障碍,所以应该归类为抑郁状态,而不是抑郁障碍。

目前,医学界对抑郁症的分歧主要在于诊断标准没有统一,但整体而言,抑郁现象是值得







































女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jbzs/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