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疾病知识

精神分析关于抑郁症的研究1

1.抑郁的显著特点是深深地痛苦的沮丧,患者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失去了爱的能力,抑制了所有的活动,降低了自尊感,以至于最终成为自我谴责和辱骂,达到顶峰时是在妄想中期望自己受到惩罚。

2.对于抑郁的人来说,失去的东西是可以体验到的,但是无法清楚地知道失去了什么,而且可以更加容易地设想,病人无法有意识地感觉到究竟失去了什么。的确,完全有可能病人意识到了失去了什么也会引起抑郁,这时他知道自己失去了谁,但是并不知道在他身上失去了什么。这意味着抑郁以某种方式与无意识地失去索爱对象有关。

3.悲伤时,世界变得贫乏空虚,抑郁时则是自我变得贫乏空虚。

4.在我们看来病人(抑郁者)的自我表现为毫无价值,无法作任何努力,在道义上是卑鄙的。他谴责自己,辱骂自己,希望自己被抛弃被惩罚。他在每个人面前贬低自己,并且怜悯自己的亲属与自己这个没有价值的人联系在一起。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把自我批判扩展到过去,宣称他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好些。这种妄想式的自我贬低主要是道义上的,它是在心理特征明显的失眠、厌食、抛弃本能之后形成的,这种本能维持着每一种生物的生命。

5.用科学和治疗的方法反对病人的自我谴责是无效的。

6.对于他的某些说法我们应该立即表示同意。

7.正如他所说的,他实际上失去了兴趣,无法去爱,无法做什么事,但是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这是次要的,是内部痛苦消耗了自我的结果。

8.一个出色的、有能力、有良心的妇女在产生抑郁之后不会他自己说得比无用的人更好些。而她们比那些我们没法夸奖的人更容易得病。

9.抑郁的行为并非都和一个热衷于悔恨与自责的正常人一样,正常的人的特征首先是羞耻,这在他身上没有,或至少是迹象甚微,甚至可以说,在抑郁症中占主要地位的恰恰是相反的迹象,即坚持对别人谈论自己,并因暴露自己而感到快乐。

10.因此最本质的东西不在于抑郁病人苦恼的自我贬低是否合理,问题在于他正确地描述了自己的悲哀的心理状态。他失去了自尊,并且有充分地理由这样做。

11.抑郁所承受的损失是一个对象,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失去的正是他本人。

12.我们看到在这种条件(抑郁)下,自我的一部分如何与另一部分发生矛盾,批判地评价它,把它视为一个对象。

13.我们怀疑心理中批判的成分是从自我分裂出来的。。。。。。。。于是我们承认这是一种称为良心的心理能力。。。。。它会独立地致病。

14.在临床描述中,对自己的不道德不满远不是最突出的特点,自我批判很少涉及机体的疾病、丑陋、孱弱、社会地位低下,在这些毛病中,病人害怕或者承认贫困的思想尤为突出。

15.自责就是责备所爱的对象,他已经转移到病人的自我里。

16.他们的抱怨实际上是在合法的意义上抗议世界,因为他贬抑自己所说的一切从根本上讲和其他人有关,所以他们既不感到羞耻也不把自己遮掩起来。他们远没有显示出对周围人的谦恭与屈从,无价值的人本来只配这样做。相反,他们总是制造麻烦,不断地侵犯别人,行为举止像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一切之所以可能,仅仅因为在他们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反映仍然是来自反抗的态度,这种心理丛通过一定的过程转变为抑郁的懊悔。

17.重构这一过程:首先存在着对象的选择,力比多使自己依恋于某人。然后由于与所爱的人有关的实际的伤害和失望,这种对象关系变得不确定了。其结果并不是正常的从这个对象撤回力比多,并将其转移到新的对象上去,而是转移到别的东西上去了。。。。。但是撤回的自由力比多并没有指向其他的对象。。。。。而只是确立了自我与被抛弃对象之间的同一关系。这样,对象的影子就落到了自我身上,后者就像被遗弃的对象一样受到心理力的批判。通过这种方式,对象的失去转变为自我的失去,在自我与爱人之间的冲突就转变为自我批判能力与由于上述认同作用造成的自我之间的分裂。

18.抑郁和悲痛一样是对丧失索爱对象的反应,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一种条件有关,这在正常的悲伤中是没有的,出现这种条件时,失去所爱对象就变成一种致病的因素。失去索爱对象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使恋爱关系中的矛盾情绪被人感到和变得突出,因而就有成为受迫性神经症的倾向,矛盾情绪的冲突在悲伤中投下了致病的阴影。迫使它表现为自责的形式,结果是悲痛者本人因为失去所爱者而受到谴责,也就是表现出对它的需要。在爱人死后出现的这种沮丧的受迫状态向我们表明,这里并没有力比多的倒退撤回,矛盾情绪就会引起冲突。

19.归根结底,伤害病人感情的人就是病人反对的目标,通常可以在他周围的人中间找到。

20.抑郁病人对其对象的性欲发泄就有双重的命运:它的一部分倒退到对象与自我的同一,另一部分则在矛盾情绪冲突的影响下,被引向与冲突相近的施虐。

21.关于抑郁的分析表明,只有当对象发泄撤回到自我,它才会把自己看成对象;当它能够以对于对象的敌意来反对自己时,它才有可能杀死自己。

22.对贫困的恐惧可以倒退到肛门性欲

23.抑郁的失眠。。。缺乏灵活性。。。。无法使发泄全面撤回以满足睡眠的需要。抑郁情结的行为就像未愈合的伤口,它从各方面吸收发泄的能量从而消耗自我的能量,直到它筋疲力尽。这证明很容易使自我撤回入睡的愿望。

24.抑郁症最显著也是最需要解释的特点,是它有一种转化为与症状相反的躁狂症倾向。就我所知,并非每一种抑郁症都会有这种结局。

25.精神分析的观点是。。。躁狂症的内容与抑郁症没有区别,两者都是与同一“情结”纠缠在一起的障碍,只是在抑郁症那里,自我屈从于情结,而在躁狂症那里自我控制了情结或把它排除在外。

26.元心理学的观点是。。。躁狂症不过是这样一种胜利,自我曾经屈服而现在却胜利了,逃避了它。

27.通过与其他各种情况类比,我们希望在抑郁中占优势的矛盾情绪里发现抑郁的发展过程中躁狂症出现的条件。但是没有一个事实可以满足我们的期望。抑郁的三个条件因素是失去对象、矛盾情绪和力比多撤回到自我。前两个因素在爱人死后的强迫性责备中也可以发现。在这些因素中,矛盾情绪无疑促进了冲突。观察表明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具有胜利性质的东西或是躁狂的状态。于是我们把第三个因素看成是唯一能够产生这种效果的因素。精神发泄的积累最初是被“束缚”的,在完成了抑郁的功能之后,才获得了自由,而要使躁狂成为可能,只有使力比多倒退到自恋中去,自我中的这种冲突在抑郁症中代替了激荡在对象周围的斗争,其行为很像是一个痛苦的伤口,它会引起异常强烈的反精神发泄,不过我们在这里最后暂时不对躁狂症做进一步的研究,直到我们对它的条件有某种洞察。

亚伯拉罕关于抑郁、躁狂-抑郁以及强迫性神经症研究

28.躁狂作为抑郁的对立面,两个阶段看起来虽然完全相反,但它们都被相同的情结所主导,区别只是在于主体的态度不同。

29.躁狂产生于当压抑机制不能再抵挡被压抑的本能攻击时。这就引出了一种推论,如果抑郁症病人出现了否认生命的倾向,那么,在躁狂状态中,病人会再次回到冲动没有被压抑住的时期。

30.躁狂状态的产生归因于正常抑制功能的全部或部分的消失。

31.病人所积存的能量在躁狂状态中变成了一种使快乐得以持续的动力。

32.躁狂病人的快乐的另一来源是抑制去除的结果,使得儿童曾经因为要求表现出对人友好的行为所压抑下去的冲动得以释放。

33.超我允许个体对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社会规则进行适应,在实践这种机制的时候,躁狂-抑郁症患者要求苛刻,而躁狂症病人则不会出现这种苛刻的要求,这就导致了自卑感是躁狂-抑郁症的特征,而全能感则是躁狂症的特点。

34.抑郁症所表现出的一种结构类似于强迫性神经症,因为在许多强迫性神经症案例中,力比多不能以一种正常的方式来发展:爱和恨的趋向彼此阻碍,个体对外部世界采取了一种敌对的态度,减少了他们的爱的能力。另一种相似性是个体不能把力比多投注到一个客体之上,使得个体持续地怀疑。在抑郁症中,正像在强迫型神经症中,当个体不得不决定将其力比多朝向外部世界的时候,疾病就被启动了。

35.抑郁性神经症的冲突起源于恨的力比多占主导,恨的情感不得不扩展,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公式:我爱人,于是我不得不恨。病人内部的恨的知觉被压抑并被广泛的投射,产生了一种除了恨意外没有任何被爱的感觉。这些自卑情感有助于抑郁状态的形成。于是产生了第二个公式:人们不爱我,因为我的缺点而恨我,这就是我不高兴和抑郁的原因。病人的这些恨的情感的压抑导致了负罪感,这种负罪感的扩大化使得病人认为对世界上的所有疾病负责。由此,病人所压抑的施虐冲动与抑郁性神经症所表现出来的严肃性相对应。在这里体现了抑郁性神经症与强迫性神经症之间的另外的相似性:抑郁性神经症病人压抑住了其施虐冲动并遭受着焦虑的痛苦,因为他们可能对其所认为的某些人物的死亡负有责任。

36.由于强迫型神经症和抑郁症在其各自的退行期有着相似性,且遭受抑郁痛苦的病人在其一次发作和下一次发作的间隔期内并没有很好的改善,一种异常的性格就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与强迫性神经症相结合,病人表现出了与顺序、清洁和以夸张的友善去反抗转变的倾向。

37.强迫性神经症与躁狂-抑郁症不仅在急性症状上相似,在病人平静的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共同方面。躁狂-抑郁症患者放弃了他与客体之间的心理性欲关系,而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则保留了这种关系。

38.强迫性神经症与躁狂-抑郁症的这些相似性使得亚伯拉罕把这两种症状定义为相同的力比多水平上,即肛门施虐欲阶段。尽管两种症状在固着方面有着相似性,但是两种症状下的个体在对待客体的态度上存在着不同:躁狂-抑郁症患者放弃了客体而强迫型神经症患者则保持着客体。从而亚伯拉罕把肛门施虐欲阶段划分为两个水平:强迫性神经症退回到了第二个水平,即有着储藏和保持客体的倾向;躁狂抑-抑郁症则退回到了初级水平上,以对客体的敌对倾向为特征。

39.口唇施虐欲阶段的婴儿以食人肉欲冲动为主导,并对客体开始产生了矛盾心态。成人的抑郁症可能与此阶段的矛盾心态有关:抑郁症患者的本能生活的矛盾心理引起了力比多从所投注的客体上撤出,被释放的力比多朝向自我,自我就内投了力比多所撤离的客体。由此把抑郁症的心理发生和力比多发展的早期阶段中令人失望的母亲联系起来。

40.尽管弗洛伊德强调存在食肉欲的体验方式的退行,而且认为内投根源于口唇欲阶段,但是他并没有把忧郁和达到婴儿期的固着点的退行联系起来。亚伯拉罕把忧郁追溯到它的婴儿期根源并且寻找它在婴儿期的固着点:即口唇欲后期和肛门欲前期。

41.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亚伯拉罕认为正常的悲哀和忧郁症都内投了所丧失的对象,其差别在于,在悲哀中与丧失的对象的关系较之在忧郁状态下包含更多的爱和更少的恨。

42.亚伯拉罕假定在婴儿身上存在一种“原始的抑郁”,无论是忧郁者还是悲哀者都会退行到这种状态。

43.弗洛伊德和亚伯拉罕都把躁狂和抑郁联系了起来,把它看作是一种防御。

44.亚伯拉罕认为,强迫症病人遭受着原始的矛盾,带着他对于对象丧失的恐惧,驱动了针对这种丧失和由此导致的抑郁的防御机制,同时他把课题关系的开端就定在了这一阶段。

45.弗洛伊德和亚伯拉罕都证明了忧郁症的自恋特征,但是这种自恋至少部分上是一种次级自恋,它源于与一种内化客体的关系。

46.尽管亚伯拉罕同意弗洛伊德看法,认为婴儿是自恋的,并说客体关系知道第二肛欲期阶段才开始,但实际上他描述了一个更早存在的部分客体关系:针对部分对象存在一个部分的爱。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jbzs/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