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迷,快来听我说!今天要推荐给你们一本小说,简直是书海中的璀璨明珠!每一页都让人欲罢不能,角色鲜活得仿佛在你身边。你要是错过了这本书,绝对会后悔,快来加入这场文字的盛宴吧,咱们一起讨论这本宝藏小说的精彩之处!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生活的科学》作者:阿德勒第一章个性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斯是位伟大的哲学家,他曾说过,真正的科学只能是和生活直接有关的科学。也就是说,如果某一门科学直接与生活有联系,那么就不应该割裂其理论和实践。因为生活直接对研究生活的科学产生影响,所以研究生活的科学成了一门生活科学。通过某种特别的力量的作用,上面的这些观点也可以运用于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认为,个人生活态度的组成部分包括每一种冲动和活动、每一个单独的反应,个人的生活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在实践上,这门科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生活态度可以通过知识而被调节和修正,所以个性心理学的预测性具有两重意义:不但能对将来发生的事进行预测,同时也像先知约拿一样,而且能够在对将来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之后,使这些事无法发生。
寻求目标
生活的创造力是非常神奇的,个性心理学在努力理解这种创造力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这种创造力存在于努力地探求和获得成功的期望中,存在于自我发展的期望中,甚至还存在于某一方面失败而通过另一方面的成功来弥补的期望中。这种创造力是在追求目标中体现出来的,它是目的论的。也就是说,精神和肉体的活动,都在这种探求的过程中实现了相互合作、配合。所以,如果割裂与个人的联系,甚至以抽象的方式研究精神状态和肉体活动,都是极其错误的。这种错误的一个例子就是,在犯罪心理学中,对罪犯的重视远远少于对罪行的重视。如果我们认为罪行不是某个人生活中的一个插曲,那么不管我们怎样思考,都无法理解犯罪行为。就算某种外部行为是一样的,也有可能在一个案件中是无罪的,在另外一个案件中是有罪的。个人行动和行为的方向,由每个人的不同生活目标来决定,所以对每个人不同状况的理解,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能够通过这种目标,对各个独立活动后面所隐含的意义也有所了解。我们应该知道整体的组成部分,包括这些独立的活动。与之相反的是,我们在对部分进行研究的时候,如果想对整体意义的理解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一定要将它们视为整体的组成部分。
以作者为例,我在医学实践中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医学实践为我提供了很多目的论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理解心理学事例所需要的。我们在医学中清楚地发现,所有器官都为了某种确切的目标而努力发展,当它们发展成某种确切的形式时,就都已经达到了成熟期。在有些存在生理缺陷的案例中,我们还进一步发现,如果某种器官有缺陷,那么个体就会发展出另外一种器官来取代它。在解决各种残疾的时候,生命机能的处理方式非常独特。因此,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才得以补偿,生命绝不会在外界的阻力面前表示屈服,或者放弃抗争,生命在不断地努力延续。
精神活动类似于有机体的生命运动。理想或者目标的观念存在于每个人的精神中,它使得人们设置一个具体的目标,铲除现实中的障碍,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能够超越现状。当人们在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这些具体的目标能够让人感到优越,因为他心里早就谋划好要怎样走向成功了。然而如果这种目标观念并不存在于个人精神领域,人的活动就完全没有意义。
童年时期,也就是生命的早期,个体就形成了“制定某种目标——寄予目标具体形式”的概念,很多例子都说明这必然是一个事实。成熟个体的某种模式或者某种原型,从这个阶段开始发展起来了。对于这个过程的发展,我们可以进行一番想象。一名儿童自卑而又衰弱,他发现某种环境令他无法承受,所以选择了一个目标,向着这个目标指明的方向努力地使自己变强。此时,变强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并没有决定变强方向的目标重要。很明显,儿童的每个行为都由这个目标支配,这个目标确实是存在的,但对于这个目标的形成,我们确实难以解释清楚。因为只有在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才能固定下来,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也不太了解早期阶段中的能力、理性、冲动、能量,甚至不能做出确切的解释。我们要想预测他们在今后会有何种行动,就必须先要知道他们的生活倾向。
当我们说到“目标”这个词的时候,有的读者可能会感到非常迷惑,所以使这个观点进一步具体化是必要的。说白了,“期望成为上帝”就是一个具体目标,如果能使用“目标的目标”这个术语,那么期望成为上帝也是最终目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慎重地教育自己和孩子成为“上帝”。其实,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应该树立一个短期而又更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母亲或者父亲,因为我们发现,如果一个男孩认为最强的人是他母亲,他就可能受母亲的影响,甚至会模仿母亲的行为。如果他后来相信这个世界上最强的人是马车夫,他也可能会模仿马车夫。
一旦孩子树立了这种目标,他就可能像马车夫那样穿衣打扮、感受、处事,他所表现出的所有性格特征都符合他的目标。不过,只要警察略微一发作,马车夫的形象就马上轰然倒地……此后,由于惩罚学生显得教师具有强者的威力,儿童理想中的目标可能又变成了教师,当然也有可能变成医生。
我们发现,儿童所确立的目标都有具体的共性,完全反映他们的社会兴趣。一个社会兴趣不足的表现就是,有人问一个男孩:“你长大想做什么?”这个男孩回答:“我想去执行死刑。”他想要拥有上帝一般的权力,希望自己成为掌管人们的生死的人。他之所以生活消极,就是因为这种观念比社会更加强大。当然,同样是想成为上帝的目标——决定人们的生死,他也可能产生想要成为医生的愿望。不过,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是服务社会,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统觉体系
原型能够表现个人目标的早期个性,在形成了原型以后,也就可以确定方向了,个人的方向会变得比较具体。我们之所以能够预测将来的生活能发生哪些事,就是这一事实的缘故。所以,这种方向所确定的规则必然包括个人统觉。一个人在认识某种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根据环境的真实存在形式来理解。也就是说,他在理解环境的时候,总是以自己的统觉体系为依据。
我们发现,在这个关联中,存在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有生理缺陷的儿童认为他们的缺陷器官对他们的所有经历都有影响。比如,一名儿童的视力存在缺陷,他可能对能看见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如果一名儿童患有胃病,那么他的饮食兴趣可能有点怪。上文已经说过,所有人的不同性格都是由这种统觉体系组成的,所以个人的统觉体系和这种沉迷具有一致性。我们只要知道孩子的哪个器官存在问题,就可以知道他的兴趣是什么。不过,有些孩子的外部特性可能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也不能被发觉,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统觉体系会限制他们所体会到的生理自卑,可见发现儿童的兴趣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当孩子的统觉体系中已经具有生理自卑这一因素时,那么即便我们观察生理自卑的外部表现,也未必能揭示统觉体系。
少儿非常熟悉相对性系统。包括我们这门学科在内,所有人学到的知识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真理。在这方面,儿童和成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常识是科学的基础,而常识总是在变化,这条路是由各种大小错误逐渐铺垫而成的。谁都会出错,但能够改正错误才是关键。
在原型形成的时期,改正错误是比较简单的,不过要是有些错误在这个时期并没有被改正,那么后来再改正的时候,就要把这个阶段的整体情况都要回顾一遍。所以,在为一位神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任务不是探寻他在后来的生活中犯下什么错误,而是发现在他原型形成的过程中,在他生活的早期,他犯下了哪些根本性的错误。发现这些错误以后,就可能通过合适的治疗方式让他改正。
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遗传的重要性降低很多。一个人在童年阶段建立起来的原型,也就是他早年对待继承物的态度和方式,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他所遗传的东西并不重要。遗传应该为先天性生理缺陷负责,我们在这里所进行的思考的前提是,要求少儿处在合适的环境中,将那些特别的困难排除在外。其实,如果找到了少儿的缺陷,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就非常容易解决问题,其实这是非常有益的。一名儿童即便比较强健,不存在任何先天缺陷,那么他也很可能发育不好,原因可能是营养不良或者其他教养方面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探讨个性心理学对训练神经病人和教育所提出的问题。这里所谓的神经病人包括:罪犯、患有神经病的儿童、通过酒精的作用逃避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方面的人。
在快速而又容易地找到哪里出现了错误以后,我们来问一问什么时候出现了这些病症。很多人都持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新的环境是病症产生的原因。其实我们的调查已经证明,病人并没有为适应新的环境做好足够的准备在前,某种具体的事情发生在后。假如病人所在的环境仍然比较适合他,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发现他原型的错误。不过病人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必须根据原型创造出的统觉体系做出回应,所以所有的新环境都有试探的性质。在他的整个生命里,他都要受到目标的指引,因此他的回应不但符合他的目标,并且具有一定创造性,而不仅仅是消极的。我们早期对个性心理学研究的经验得出,不应该忽视遗传的重要性,也不应该着重强调某个单独部分的重要性。我们知道,通过自身的统觉体系,原型才得以与经验相符。所以,对统觉体系的研究,对我们取得某种效果来说是必要的一步。
自卑和社会兴趣
心理环境因素对一名先天生理机能存在缺陷的儿童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于其他人,这些儿童都明显地表现出某种自卑,而这种自卑又经常被夸大,所以他们所处的环境更加艰难。他们在最初形成原型时期,就已经对别人不感兴趣,而注重于个人的发展。他们在后来的生活中,也有坚持这种发展方向的趋势。在造成原型错误的众多原因中,生理自卑只是其中一点,相似的错误也可能是其他问题导致的,比如被敌视儿童和被溺爱儿童所处的环境。对于这三种极为不利的情况,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讨论,同时还会提出实际的病例,并对此进行解释。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及了这三种情况——被敌视的儿童、被溺爱的儿童以及生理器官存在缺陷的儿童。我们现在只发现,这些儿童在自己所处成长的环境中,并没有学习到独立性,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恐惧承受外界的袭击,他们的生长环境非常不利。
既然在我们的治疗工作中,社会兴趣的作用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就绝对有必要认识社会兴趣。能够从顺利的和困难的环境中都得到益处的人,必然是那些自信、勇敢的人,他们能够镇静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他们知道无论到哪里都会遇到困难,但他们却不懂得恐惧,可见他们非常清楚这些困难必然都是能克服的。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不过是永远不变的社会问题而已,他们有充足的准备去面对。如果以某种人的角度观察,我们必然有对社会行为进行准备的必要。上面提及的三种类型儿童,他们缺少处理问题以及对生活有利的精神态度,他们原型的社会兴趣都比较低。因为原型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受到了挫折,所以就容易在生活无意义的方向发展人格,而且对生活中的问题坚持错误的态度。其实,个性心理学是一门社会心理学,我们在对这些病人进行治疗时,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培养对社会和生活有利的态度,使他们的行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常识及其缺点
我们在观察一个家庭的时候会发现,假如家中的所有儿童都存在发育障碍,那么就算这些儿童看起来都很聪明(也就是能够回答对问题),但如果要谈及那些表现或者特征能证明孩子的聪明,这些儿童就会表现出自卑,而且程度非常剧烈。这种儿童具有某种我们在精神病人中发现的态度——完全为了个人的精神态度。此外,聪明并非一定要具备的常识。强迫症患者总是要去关窗户,虽然这种行为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他们内心也非常清楚。如果一个人只对有意义的事情感兴趣,就根本不会这样做。神经混乱者的语言和理解能力经常与其他人不同。说明一个人社会兴趣程度的正是常识性语言,可精神混乱者根本就不会说出这种语言。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对比个别判断和常识判断,那么正确的一方基本属于常识判断。人们在区别好坏的时候,以常识为标准;同时在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又经常因为使用常识而犯错。不过,随着常识的不断发展,这些错误都能够得到修正。有的人并不像别人那样能够正确地区分出正误,因为他们总是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