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Chaos)
温尼科特《人性》第六章
CHAPTER6:CHAOS
Winnicott,HumanNature,
/,p.-
赵丞智翻译
我们有必要假设一种“混乱的原初状态”(anoriginalstateofchaos)。这种“原初混乱”(originalchaos)是一个概念,它携带着秩序的想法(theideaoforder);而且一开始那里也没有黑暗,因为黑暗就意味着有光明。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当每个个体重新创造出世界之前,只有一种简单的存在状态,以及对存在(being)的连续性和在时间中生存(existence)的连续性的一种最初觉醒(adawningawareness)。
混乱(chaos),首先出现在个体情绪发展的历史之中,其原因是发生了反应性的存在被打断(interruptions)现象,特别是当这种被打断现象持续了太长的时间。混乱最初是“一条被打断的存在线”(abrokenlineofbeing),而且它能够通过个体对“连续性存在”的再体验而复原;如果扰动(disturbance)超出了根据个体的持续性存在的早期经验所能容忍的程度,那么由于原始的经济学法则,大量的混乱(chaos)(组织)就进入了个体的(自体)构造之中。
于是,“混乱”(chaos)就变得突出而有了意义,好像是隐约看见了某种秩序。混乱代表了另一种可选择的秩序(order),当混乱本身可以被个体感受到时,混乱已经变成了一种秩序,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状态,以便用来防御与秩序相关的焦虑。
混乱为它本身聚集了新的意义,它与被称之为整合的秩序有关。未整合(unintegration),那种最初级的状态,并不是混乱的。而瓦解(disintegration)是混乱的(chaos),它成为了秩序(order)的一种替代性选择,它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粗糙的防御性组织,抵御着由于整合所带来的焦虑。然而,瓦解本身并不是一种可以向前发展的状态,只要瓦解还需要被维持,那么情绪发展过程就必须暂时停止。
每一种形式的混乱都对属于后续阶段的混乱有所贡献,个体能够从早期阶段的混乱中恢复,对其从后期阶段的混乱中恢复有着积极的贡献。
毫无疑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环境。而这种混乱的环境只会导致个体处于一种混乱的防御状态,以至于在临床上出现了难以与脑组织贫乏所致的心智缺陷(mentaldefect)区分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缺陷是由于从非常早期就开始的永久性发展停滞而造成的。
内在世界的混乱是很晚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在随后现象的语言中,内在世界的混乱是源自于口欲施虐的一种有组织的状态,它属于那些已经达成了“单元体状态”(unitstatus)人类的本能生活(instinctuallife),而且这些人类已经发展出了内在和外在世界。疑病性焦虑(hypochondriacalanxiety)就属于这种“内在的混乱”,而(一种形式的)抑郁意味着一种对所有内在现象的魔法性控制,一直到“内在有条理的秩序”得到重建为止。
由抑郁病人精巧组织的发生在外在世界中的混乱,代表着个体试图展示其内在世界是什么样子。在这样一种防御程序中,个体可能会变得执着和痴迷于对外部秩序的需要,就像是强迫性神经症;但是执著的行为总是指向内在的混乱,以至于执着的有序和整洁并不具有治愈性,因为这些(病理性防御)行为只能处理针对内在混乱的外部表现和否认。
首先,那么,没有秩序(order),也就没有混乱(chaos)。这种状态可以被称之为“未整合”。混乱的出现与整合有关,而且(主动)返回到混乱状态被称之为“瓦解”。
第二个防御状态不是混乱的,而是具有分裂的性质。分裂(splitting)是每个人类的一种基本状态,但如果母亲的管理能促成个体这种幻象的缓冲作用,那么这种分裂就不需要变得突出而有意义。假如没有(照护者)提供足够好的主动性适应,分裂就会变得显著而有意义了。其结果是如下A与B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裂:
A、具有自发性、全能地关联到主观性世界,以及具有非沟通性的真自体的根源,与
B、基于对我们称之为“外部现实”的顺从(没有了自发性)相关的假自体(之间就会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分裂现象)。
渐渐地,随着发展的进行,个体能够包含那些存在于人格中的分裂,然后,人格的统整性不足则可以被称为“解离”(dissociation)。
单元体状态(unitstatus)的达成,以及抑郁位置的达成,使得个人内在世界中的混乱、分裂和解离的有可能发生戏剧性变化,而个人本能体验的复杂结果被合并(beingincorporated)进入了这些戏剧性变化之中。
个体在达成了单元体状态之后的瓦解,是针对整合的一种有组织的抵消(undoing)现象,是由于在(自体的)统整性体验中个体无法忍受的焦虑而引发并和维持的一种防御。在这种瓦解中,分裂沿着内在世界组织的边缘线发生,或者沿着知觉到的外在世界的边缘线发生。
“解离”(dissociation)是一个术语,它被用来描述一种相对发展良好的人格状况,在这种状况中,人格的各种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夸张的沟通不足。例如,在睡眠与觉醒状态之间,可能缺乏一种通过记住的梦而进行的交流。一个3岁的孩子的生活与其长大几岁之后的生活之间,会有一种正常的(时间上的)解离现象。这种解离有可能表现为一种“神游症”(fugues),表现为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行动和生活不符合其一贯的性格特征,并且在之后不能回忆(没有记住)所发生的事情。
个体现在变得与生存的原初水平(primitivelevelsofexistence)有关的广大组织失去了联系,并且变得只拥有一种意识,这种意识被无意识强化,也被无意识困扰着。自体中的某些元素仍然处于自体无法接受的状态,而且一种特殊形式的无意识(压抑无意识)现在是其一个特征。
“压抑”(repression)这个术语,指的是一个或多或少健康的人从意识中丧失掉一组感受、记忆和想法,其原因在于同时出现在意识中的爱和恨,以及对报复的恐惧,所导致了无法忍受的痛苦。与此联合发生的过程是个体对本能的抑制。正是在压抑方面,精神分析的经典方式可以为个体带来缓解,能够使病人意识到冲突,并容忍一种自由的本能表达所带来的焦虑。
如果发展进程顺利,那么个体就会有能力去欺骗、说谎和妥协,有能力接受冲突作为一种事实,并且有能力放弃使让生存变得无法忍受的尽善尽美的极端思想,以及有能力放弃与尽善尽美完全相反的那种极端思想。妥协的能力不是精神病(insane)的一个特征。
成熟的人类,既没有那么友好(nice),也不会像不成熟的人那么令人不愉快(nasty)。杯子里的水是浑浊的(muddy),但它不是泥浆(mud)。
总编|赵丞智
主编|初虹
编辑|任泚墨
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