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得抑郁症的狗》
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做的一个实验。
塞利格曼是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他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国内出版了很多他关于幸福的书。可是他在学术界成名,是从研究狗是怎么得抑郁症开始的。
怎么研究呢?
他把两群狗赶到A和B两个笼子里,并给笼子通电。
A笼子和B笼子用一根铁杆接通,所以两个笼子的狗都经受了一样的电击。区别仅在于,A笼子里有切断电源的杠杆,而B笼子没有。
被电击很痛苦,所以狗在就笼子里跑来跑去找办法。
A笼子里的狗很快学会了通过按杠杆切断电源,而B笼子里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着A笼子里的狗切断电源。
然后,他把这两群狗分别放到C笼子里。
C笼子并没有杠杆,但是很矮,狗只要奋力一跃,就能跳出笼子。
当给C笼子通电时,原来A笼子里的狗很快就学会了从C笼子里跳出来,而原来B笼子里的狗却趴在笼子里,呜呜地经受着电击,一动不动。
A笼子里的狗和B笼子里的狗,之前受的电击是一样的,为什么A笼子里的狗就会不断尝试跳出笼子,而B笼子里的狗经受了电击,就不动了呢?
答案是,
B笼子里的狗不仅受了电击,而且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
“我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
不是电击,而是电击下形成的这种信念,让B笼子里的狗放弃了挣扎。
塞利格曼创造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来总结B笼子里狗的表现,叫做“习得性无助”。
其实人也经常陷入这种习得性无助中。比如:
工作压力会让我们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工作进度了,所以破罐子破摔,干脆宕机了。
失恋也会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再也不相信自己能找到好的爱情了。
······
那我们的孩子呢?他们为什么得“厌学症”?
《得抑郁症的狗》对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呢?
我们应该反思:
当孩子遇到困难、打击时,我们的态度、言语会传达给孩子什么信息?
我们是让孩子感受到无助“爸妈都说我不行,我肯定真的很笨”?
还是让孩子感受到帮助“爸妈都说我行,我肯定可以再试试”?
前者变得“爱学习”
后者就得“厌学症”
当孩子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
如果你第一句话是:
“才进步这么一点,你看别人家孩子,考年级前三名!”
孩子就会觉得前途灰暗,毫无动力:
“我怎么努力爸妈也不会满意,反正每次都是批评,努力也白费!”
如果你第一句话是:“进步了!我说的没错吧------努力就会有进步。说明你这段时间确实在努力加油,再继续努力,肯定还会有更大进步!”
孩子就会觉得前途光明,充满动力:
“真的呢!我努力就进步了,我再多点努力,下次肯定进步更大!”
前者变得“爱学习”
后者就得“厌学症”
分数考试老师学校社会------就像电击;
父母------就像笼子;
孩子------就像关进笼子的狗狗;
只要笼子没封闭,只要笼子里有希望,
只要狗狗能尝到努力的甜头,只要培养狗狗永不放弃的习惯,
哪怕外界的电击再多,狗狗也会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END
往期精彩文章
女儿带脚铐,父亲能微笑------父母内心强大,孩子才会自信从容
孩子不会听大人“说”,但会模仿大人“做”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儿由我不由师
假如给你孩子换个妈,他会被教育得更好吗?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生孩子只是本能,并不伟大
(广告时间)
汉口万松园“享站吧·精酿生啤”
(我们自己家开的啤酒店)
欢迎你------来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