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疾病知识

关于心理健康,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

关于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

许多不了解心理学的人都对心理学存在误解,认为“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心理学是伪科学;心理学家会算命;心理学家会催眠;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学心理学的人都心理病;心理学就是解梦……”

正是由于这些对心理学各种各样的误解,许多需要寻求心理援助的人,一听到“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就会谈虎色变,甚至觉得,一旦自己做了心理咨询或去看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明自己心理有病或心理不正常,担心别人知道后会耻笑自己,因而错过心理咨询的最佳时间,或一拖再拖,沉浸痛苦情绪中,不可自拔。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

01

正常心理异常心理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种。

正常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和发展。

2.能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正常、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

异常心理: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常见的异常心理: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人格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和自杀行为等。

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02

正常心理VS异常心理

心理学区分正常与异常、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类别

判别原则

统一性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有无自知力)

协调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知、情、意的协调一致性)

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就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这个人的精神活动就是异常的,出现了幻觉。

2.协调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的精神活动虽然被分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当一个人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诉说令人愉快的的事;或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就是典型的心理活动不协调,出现了心理异常。

3.稳定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的性原则

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血问题,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03

心理健康

在正常心理范围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广义上,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狭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人格完善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04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适中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健康的标志是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品质健全

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顽强性是在做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反应适度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动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

4.人格稳定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统一;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表里如一;能够真实体验一切存在的情绪或态度,而不是歪曲或掩饰,行为前后一致;对事物的认识不绝对化,能辩证地看待周围的事物。

5.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意识正确包括了解自我与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的生活目标、自我期待切合实际。此外,心理健康的人还能以喜悦的心情接纳自我,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泰然处之,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6.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余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良好

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05

心理不健康

人们在承受压力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反应,即应激或应激后反应,这种反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规,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由于压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这种反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根据反应的强度分为三大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每种问题都有特定的判定标准。这三类问题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第一类型:一般心理问题

1.由于现实生活、学习、工作压力等因素而产生的内心冲突,并由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自责、后悔、厌烦等)。

2.不良情绪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交,但效率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情绪。

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1.由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起,并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失落、愤怒等)。

2.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短暂地失去理智,后来痛苦情绪有所减弱,但单纯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难以解脱,对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

4.出现泛化,即痛苦情绪不但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的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引起此类痛苦。

第三类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又被称为可疑神经症,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列入这一类。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明显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06

心理咨询工作范围

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属于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需到精神病院接受精神科医师的治疗。

一般心理学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是非精神病性的,可到心理机构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根据咨询的内容,心理咨询分为发展性咨询和健康性咨询。

发展性咨询针对健康人群,立足于挖掘心理潜力、提示心理能力、促进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和潜能发挥,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自主、开放、快乐、有弹性和有力量的幸福人生。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群体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早期智力开发的价值与手段;个性结构与健全人格的措施;学习困难及其影响因素;依赖性与独立性矛盾及其处理方法;性心理困惑;人际冲突的控制与社交能力的培养;个性与群体关系及其矛盾处理;直接和间接兴趣的培养;重大转折时期的环境适应与自我心理调节;升学时专业选择与择业的心理矛盾;失恋心理的调节以及成就动机的激发与自我价值的体现等。

健康性咨询针对因某些心理社会刺激而引起心理状态紧张的人,并且明确体验到躯体或情绪上的困扰者,立足于从躯体、情绪和行为困扰中解放出来,使软弱的内心坚强起来,进而实现发展咨询的目标。凡是生活、工作、学习、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疾病、康复、亲子教育、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压力和情绪处理等方面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旦求助者体验到不适或痛苦体验,都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自我认知问题、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网络成瘾、吸烟、酗酒等)、生涯规划等,这些问题均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科普小纸条

泛化:是指求助者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不再仅仅被最初的刺激事件引起,或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与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

心理冲突的变形:指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般人认为是很正常、不值得操心或烦恼的事情,会觉得难以理解;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比如,我们不能说吃药或者不吃药是不道德的。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的常形要么具有现实意义,要么具有道德意义,是常人可以理解的,比如因失业、失恋等感到伤心和痛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jbzs/11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