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患病影响

甘南中藏医独辟奇径治抑郁

甘南中藏医.独辟奇径治抑郁

郁证是指情志抑郁不畅而引起的疾病。朱丹溪认爲: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这就说明怫郁是诸病之始,郁不除,气血不能冲和,疾病乃生。朱氏提出了六郁化火,影响脏腑经络,可以出现很多不同证候的观点。

郁乃万病之始,郁不解,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必然生病。有郁就应调顺,但如何调顺,应当仔细研究。不是说,凡郁皆当理气,皆当辛散,皆当活瘀,皆当芳化。必须看清郁之本质,然后根据情况分别论治。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而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学基础。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正常情志活动的产生依赖于五脏精气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因而在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由于情志活动是由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引起,因此,生活工作环境急剧变化,人际关系不良,以及机体内脏精气虚衰,气血失和,均可引起七情反应失常,从而导致疾病发生。七情能否致病,除与情志本身反应强度、方式有关外,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生理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内伤致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疾病;二是影响病情发展与转归。

(一)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心理反应,以内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七情过激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又因心藏神而为脏腑之主,故情志所伤,必然首先影响心神,然后作用于相应脏腑,导致其精气代谢失常、气机逆乱而发病。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即五脏所主七种情志损伤相应之脏。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反应太过与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内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医籍对此均有表述: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如《灵枢·本神》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喜乐过度,可致精神涣散,神志失常;大怒发作,可致精神冲动,失去理智;过于恐惧,可致神气散失,神不守舍。《素问·举痛论》所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也明确指出了惊与思也首先损伤心神,然后影响相应的脏腑。故《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对此解释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清·费伯雄《医醇义》说:“然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七情内伤,既可单一情志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如忧思、郁怒、惊喜等。数情交织致病,可损伤一个或多个脏腑。如过惊过喜,既可损伤心,又可累肾;郁怒太过,既可伤肝,又可影响心脾;忧思内伤,既可伤脾,又可影响心肺等脏。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过于惊喜易伤心,可致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等症;郁怒太过则伤肝,肝气郁结,可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月经延后等症,甚则可见痛经、闭经、症瘕。忧思不解易伤脾,脾失健运,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七情内伤不仅多损伤心肝脾三脏,而且还易于损伤潜病之脏腑。例如曾患胸痹、真心痛、飧泄、头痛等病证的患者,虽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但遇有情志刺激,最易首先出现原先所患病证的临床症状。如遇有情志刺激,胸痹患者易首先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真心痛患者则易出现心前区疼痛,甚至两臂内痛;飧泄患者易首先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头痛者则易先发偏头痛等症状。

(二)影响脏腑气机

脏腑之气的运动变化,在情志活动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心神的调控。故情志致病首伤心神,随之影响脏腑气机,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兼发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喜则气缓:是指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重者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如《淮南子·精神训》说:“大喜坠阳。”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二便失禁,甚则遗精等症。《灵枢·本神》说:“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

惊则气乱:指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神志错乱,或二便失禁。《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症状。

情志内伤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气机失调又可妨碍机体的气化过程,引起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从而继发多种病证。气机郁滞日久,可化热化火;气机逆上,亢奋有余,也可化热化火,以致火热内生。精血津液的施泄、输布可因气机郁滞而不畅,产生精瘀、血瘀、痰饮等病变,而痰饮与瘀血互结,则又可致症积、肿瘤等。因此,情志内伤引起的病理变化是相当复杂的,多种疾病的发生或诱发,皆与之有关。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病名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对于情志病证的治疗,心理疏导和情志调摄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和方式。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当悲则悲,怒而不过,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二是加重病情。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了解七情活动对病情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把握病情发展变化,采取全面正确治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验案分享:

丁酉夏行医辽南,治一女子,49岁,自述十年前因亲人亡故,悲痛欲绝,不能释怀,茶饭不思,头晕目眩,睹物思人,日日落泪,经年累月诸证逐渐加重,几有不久于世之患,曾逢多医,收效寥寥,昨日经同学介绍诚心来诊。

刻下:患者手足不温,面色惨白,颧红,全身震颤,周身大肉尽失,眼花不明,耳鸣欠聪,声低微善太息,喜静恶躁,心烦意乱,常常昏眩欲仆,胁肋胀痛,纳呆脘胀,口不渴饮,经乱色暗,带下稀薄,二便不调,舌大色淡青滑,苔薄白,脉沉细弦。

据发病乃情志所伤,察其脉证似属肝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下乱冲任,中横脾胃,然多医从肝从郁治之从不取效。

因忆及景岳所言“忧郁病者,全属大虚,本无实邪。’’此正忧郁致病,属虚可知。《内经》说:“悲则气消。’’消沉之气久则及脾损肾,故头晕目眩,筋惕肉瞒,昏摇欲仆地、纳呆。因长期戚戚悠悠,精气消索,则虚阳浮上是见颧红。思

之再三,治从四逆合柴桂龙牧汤加减,温肾阳、培脾土,疏肝木,潜虚阳,五脏兼顾,经治三月而愈,日前其父离世,亦能坦然处之。

按:情志为病,总由心病及气,而病多郁。

郁证常见者三:一为怒郁,二为思郁,三为忧郁。郁者多解郁顺气,通作实邪论治,然验之临床并非皆应如桴鼓。

本案忧郁为病,因亲眷故世,物旧人非,悲凄凄,情切切,利害相牵。茶不思,饭不想,神迷魂乱。悲忧深,魂魄乱,鬼魅肆行。肾水寒,脾土瘦,肝木自郁。前医解郁顺气治之无济,乃辟奇径理脾肾而获速效。四逆汤虽曰救逆,然其临证确是温肾理脾破阴回阳之良方,阳气复,则元神得养,阳气伸,则元神能出于阴。柴桂龙牧通调气机,潜阳敛阴,引火归元,诸方合用,有赖患者求生心切,意念坚定,遵医嘱,明真理,故顽疾得愈耳。

安多扎西,洮州人,主任中医师。自幼习医,汉藏俱修,师承药师琉璃光如来、歧、黄、仲景、宇妥元旦贡布,以及唐宋金元,明、清,雪域内外诸家。丙子初践行佛医诸法于临床。

咨询

原创文章,为了尊重作者,转发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白颠疯病初期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hbyx/9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