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一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其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精神病、变态行为、情绪障碍这样的词来对此加以描述和区分,甚至使用“神经崩溃”这样的非专业词汇来描述那种突然发生而损伤工作能力的心理障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常常用“神经病”这个词来指代“精神病”、“神经症”这是十分混淆而有害的。因此,对异常心理科学的分类,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异常心理的认识,为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参照依据,而且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异常心理的模糊或错误的认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异常心理有很多的类别。目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分类体系或方案。《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第三版修订本,年)中,异常心理共分为10类: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精神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我们这里仅就这些类型进行探讨。
1、神经症
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它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存在持久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起病有一定人格基础,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中的两个对立面互相转化,形成恶性循环,日益严重地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各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常见的类型有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恐惧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2、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经常碰壁,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有时会造成危害社会的不良后果。病人为此感到痛苦,但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正确的判断。病人虽然无智障碍,但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常见类型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等。
3、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性活动过程中的某些阶段发生的生理功能障碍。它会给病人带来明显的痛苦,对日常生活或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药物或情境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或者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行为方式满足性欲。它有如下三种情况:
(1)性指向障碍。指性行为选择异常对象,如同种同性(同性恋)异种生物(恋兽癖)与无生物(恋物癖),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恋童癖等。
(2)性偏好障碍。即以异常的性行为方式来满足性欲,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性施虐与性受虐癖。
(3)性身份障碍。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有持续而强烈的变换自身性别的愿望。
二、引起异常心理的原因分析引起异常心理的原因情况错综复杂,往往微观研究提示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某种异常,到宏观研究有人际关系障碍或心理社会因素作用,均可以找到有关的答案。对病因的最终了解,可以结束异常心理长期以来只是停留于现象学描述的初级阶段,可以加深对各种症状表现的理解,提出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变疾病的预后,但当前现实以人满意。不过,较一致的看法倾向于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1、生物因素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把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解释为由于体内四种液不平衡所造成的结果。古罗马的盖仑医生把心理障碍解释为由于大脑缺陷所造成。以后的医学家,对任何种疾病都采用找相应病灶的方式将其定位。
(1)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结构和功能不尽相同,某一区域受损,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左半球受损,会影响人的言语机能右半球受损,会影响人的时空知觉和定向。
巴甫洛夫(-年)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心理异常提供了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的科学解释,它包括催眠时相、孤立病灶和实验性神经症等关键概念。催眠时相是指大脑皮层往往觉醒到睡眠(或是相反)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它依次有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抑制相等几个阶段;正常生理状态下,往往觉醒到睡眠的过渡阶段很短暂,催眠时相出现不明显,但在大脑受制或机能削弱时,催眠时相状态很容易出现,而且会长久停留在某一阶段,如在超反常相,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又会引起阳性反应,这可能是幻觉、妄想等变态,心理与行为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催眠时相是反映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的重要指标。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能出现个别病变点,它只能是过去经受精神创伤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心理异常的病因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是因为该病灶的兴奋扩散引起行为的过充兴奋,病理性抑制动物出现神经破裂现象,因此推测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的基本过程不能协调,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引起行为的混乱,人的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关系失调以及和第二信号系统关系失调,被认为是心理和行为的病理生理基础。
随着电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化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目前,我们正逐步认识到大脑边缘系统的机能状态与人的心理行为活动,特别是与情绪活动相关。边缘系统的一引起区域受到刺激和损害,会出现异常情绪反应、注意和记忆障碍等。
(2)神经生化与内分泌因素。社经化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状态下,脑内生化特质有所改变。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如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儿茶酚胺机能不足所致,躁狂症是因交感中枢机能亢进、儿茶酚胺机能过盛造成的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高,会出现情绪高涨状态人脑中的5-羟胺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造成精神障碍;脑内5-羟表明了激素对心理的影响。如发现抑郁症惠者血浆皮质激素和皮质内固醇的含量增高;患者躁狂状态时皮质激素分泌较少;皮质内固醇可引起激越,加重焦虑。
(3)心理异常的遗传。通过家系调查、家谱分析、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研究,一些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病理机制已得到证实,如精神分裂患者的亲属患同类精神疾病的几率,比正常人口中普査所得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而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即发病率在一级、二级及三级亲属中有显著差别。而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的共同患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而异卵双生子又高于一般的普查所得;双生子一起抚养的共同患病率又显著高于分开抚养。这些证据均有力地证明了遗传因素的作用。
(4)其他生物因素疾病感染尤其是脑部感染会引起许多心理异常表现,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中互性菌病、脑炎等;某些药物和成瘾物质能导致精神障碍,如毒品、酒精和烟草;躯体在睡眠剥夺和极度疲劳状态下会降低对应激的抵抗力,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2.心理因素
对引起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科学解释,涉及到许多的心理学理论学派,各学派对引起心理异常的心理因素均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如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冲突是导致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等等。但总体来说,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应对方式是易引起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
(1)易病性心理素质。负性认知评价和不健全人格称易病性心理素质。如A型行为方式的人除极易患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外,情绪也偏激、好激动、易怒;C型行为方式的人除易患癌症、糖尿病、哮喘和溃疡病外,也易表现出压抑、抑郁、焦虑、愤怒等;强迫型人格易患强迫症;抑郁症人格易患抑郁症;意志过于薄弱的人,自信力低,自控力低,易患强迫症。
(2)应对能力。目前的社会环境变化快,竞争力强,一个人的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则常是各种神经症发病的心理学原因如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说“所有的神经症病人都有基本的特征,即存在于我们时代和我们文化中的各种困难造成的……”,意指患者适应社会困难,应对能力差和解决不好面临的困难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在心理异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的心理活动的异常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的结果。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心理异常关系的大量研究,证明社会文化环境大多可作为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应激通常指紧张、压力而言。应激是否引起心理异常,一方面取决于应激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同时也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信息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应激事件引起的反应不仅包括心理反应,也包括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1)生活事件。应激可来自生活,即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退休、子女离家、生活孤独、工作过于繁忙、面临难于处理的困境、与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或由于自尊心受损、需求的目的未遂,如就业、升学受挫,还可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环境中噪音和污染等。应激和自然灾害。强烈而急剧的应激事件,如地震、水灾、火灾、滑波、爆炸、空袭、车祸、杀人、暴死等,多会迅速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心理异常。
(2)文化因素。民族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与心理异常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精神疾病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多不相同,在某些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之中,可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异常(3)移民因素。移民和难民移往国外或本国的陌生地区居住或避难,都可作为引起心理异常的因素。迁徙引起心理异常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移民或难民怕失业、怕歧视、怕疾病等,且又存大言语不通、生活困难、环境改变等诸多适应上的问题。
4.不良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水平也日益上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如目前酗酒、吸毒、吸烟、网络成瘾、赌博、性淫乱等成为当今发“文明病”,使人类不良行为畸形发展,并产生出各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性疾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