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者的自体
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品质恶劣,常常为自己的贪婪、自私、好斗、虚荣、傲慢、愤怒、妒忌和淫欲而悔恨不已。他们认为这些自然的体验不仅堕落而且危险,担心自己天生就是社会的一颗毒瘤。这种焦虑多少带有口欲期的意味,或是肛欲期的延续,或是俄狄浦斯期的特征。
抑郁者因为缺乏机会哀伤生活中的丧失,所以只能归罪于自身导致了客体的离去。所以每逢受到排斥,他们会潜意识地加倍诅咒自己该遭报应,同时担心自己一旦劣迹败露,众人将避之不及。他们努力想要“改邪归正”,但又害怕暴露恶念,遭人唾弃。我的一位来访者曾向我吐露,她年幼时希望弟弟死去。当她这样告诉我时,坚信我会因此拒绝再为她治疗。和许多久病成医的来访者一样,她也能够意识到这类愿望不过是童年期心理的转移,但她仍会对他人的谴责惴惴不安。
内摄型抑郁者的内疚常常难以揣摩,而且根深蒂固,映衬出的是人类复杂而邪恶的本能欲望,但抑郁性内疚也会伴有妄大和自负。部分精神病性抑郁者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灾难的罪魁祸首,警察也常常接到偏执型抑郁者的来电,声称他们应对某件广为人知的罪案负有责任,实际上子虚乌有。即便是机能正常的抑郁性格的成年人,有时心中也难免浮现出类似的想法。他们相信“恶有恶报”。内摄型抑郁者甚至会产生悖理的自命不凡:“我是罪恶之首。”
由于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罪大恶极,所以通常特别敏感。小小的批评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恶贯满盈;;无论对方采用何种形式,他们都只汲取对自己负面的信息。若别人的意见中肯,他们会感到自惭形秽、痛心疾首,追悔自己错过了赞美对方的机会。如果真正受到攻击,他们会认为对方的理由是多么正当,遭受人身攻击也是咎由自取。
内摄型抑郁者常常通过帮助他人、参加慈善活动以及社会贡献等形式来抵消自己潜意识中的内疚。内心谴责自己的品行不端,外表显示菩萨心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不少抑郁人格的个体会通过乐善好施来规避内疚和维持自尊。我在研究利他性格时,发现那些克己奉公的抑郁者们在慈善活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通常会体验到抑郁的感受。
心理治疗师通常也具有内摄倾向,这一点也不容小觑。他们借助人为乐来控制自身的内疚性焦虑。心理治疗过程艰难困苦,很少有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出现咨访双方可能的失误,因而导致治疗困境。但有些治疗师经常出现夸大自身责任、过度自我批评的现象。督导师们发现,这种驱力很容易成为治疗师受训途中的拦路虎。我有一位治疗师来访者,只要她的来访者遇到困难,即会引发她的负面感受,她都会迅速予以回应,是自己也处于来访者相同的困境,她对此毫无意识,其实治疗师可以再治疗这类来访者的过程中学习忍受正常的情绪波动。心理治疗是一种两人相互作用的“动力场”,是咨访双方主体间的互动。对于这位治疗师来访者,这种互动诱发了她对自我净化的追求和无力助人的恐惧。
但不得不说,即使个体没有强烈的内摄倾向或情感依附倾向,他/她在被训练成为一名治疗师的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抑郁表现。我在授课时曾观察到,多数学生会在受训第二年经历抑郁期。研究生课程更容易成为滋生抑郁情绪的温床。因为学员们将同时面临成人和儿童两种角色的矛盾。前来学习心理治疗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优等生,但他们步入心理治疗殿堂的行程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面对自我,而且还需面对学习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冲突,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和专业日臻完善。
上文主要介绍了内摄型抑郁者的自体状态。而情感依赖型抑郁者的自我体验相对较好;他们认为自己向来不够合群,渴望交往却总是事与愿违。他们觉得自己不配获得爱与关怀,其中羞耻要多于内疚。尽管他们渴望亲密关系,但认为努力也不过是白费力气。治疗中他们会争取治疗师的共鸣,感叹“人生苦短”,而美好却稍纵即逝。对他们拥有的精彩,充满向往和嫉妒。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不能忍受我把困境描述成有待解决的问题;她与朋友的关系都是“同病相怜”、携手共叹命运的不公。这样的话,任何改变的努力都等同于破坏这种互相哀叹的相依为命。
面临情感危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20世纪70、8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在大多数家庭中,女性仍担当着主要养育者的角色,因此男孩通过行事风格有别于母亲来建立性别认同的意识,女孩则通过认同母亲来达成这一目标。这种性别不对称的早教方式导致男孩通过与母亲分离而非融合来确定自己的男子气概,因此较少使用内摄;而女孩由于女性气质更多源于母女之间的联结,因而更多运用内摄的应对方式。所以男性在感受抑郁情绪时,更容易使用否认防御机制,并抗拒依赖的行为,而拒绝将自己视作需要支持和关怀的情感依赖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佳心理地面课程信息:
自体心理学临床主题研讨班:
导师:徐钧
主题:自体心理学诠释技术,时间:年07月08/09/10
内容:自体心理学,诠释技术,诠释的本质,病理学;诠释的层次和时机;诠释的病理层面。
主题:自体心理学的动力过程,时间:年12月09/10/11
内容:如何工作接案;如何工作案例过程;如何工作结案。
时间
课程
教师
周一
晚7:00-9:00
自体心理学实战技能训练
王贺春
周三
晚7:00-9:00(隔周)
晚7:00-9:00(隔周)
精神分析取向专业案例督导小组
释梦理论与实践
魏红
周四
上午10:00-12:00
精神分析临床应用与实操25讲
魏红
周四
晚7:00-9:00
全身聚焦体验分享
宋乃希、贺建龚
周五
晚7:00-9:00
正念
张静
周日
晚7:00-9:00
全身聚焦体验分享
宋乃希、贺建龚
自体心理学北京临床咨询培训基地
人本前沿的身体聚焦北京传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