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患病影响

心理隐喻下迷失的自我防御机制于军

心理隐喻下迷失的自我--防御机制

于军/文

防御机制是最令人迷离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防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指:“个体面对应激、挫折、创伤、丧失、冲突等心理上的种种困难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通俗理解,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缓解焦虑的防卫功能”。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两种共同点,也具有两面性。

共同点:

一、不是否认事实就是扭曲事实;

二、是在潜意识的层次上运作的。

两面性:

一方面是“积极的作用”,为一种控制和调节心理的手段,运用得当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心理应激的作用,能够暂时的解除痛苦和不安。

另一方面有时候起到一种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更是将防御机制完善到了极致,安娜.弗洛伊德曾强调任何的事情都可以是一种防御,参加高尔夫球运动也是一种防御、存钱也是一种防御。可以说,任何心理活动或行为,如果因它遮挡而使你不会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的话,它就是防御。如,当一个人遭遇打击性很大的心理创伤(如亲人丧失),而无法面对时,心理情绪波动很大,潜意识会通过“压抑”、“转移”自发的把这些创伤事件从意识层次转移大潜意识层次,来减轻心理失衡。想得到某些东西得不到应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合理化”防御等等。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其种类更是多达上百种。如压抑、否认、反向形成、投射、转移、合理化、退行、自居、认同、补偿、幽默、升华等等。又分为神经性、精神病性(自恋)、成熟的、不成熟的;其依据理论多以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为研究对象,不同阶段对应不同防御机制,同时认为某个发展阶段不顺利,产生了固着,成年后的防御机制也多固着于“创伤阶段”,以持续的、自我修复不完美的发展阶段未满足的本能需求。

※通常情况下心理防御可以分为四大分类:

一、神经症水平

※有压抑、转移、抵消、反向形成、理想化、合理化、同一化、隔离等。

通常来讲,神经症水平的防御代表了个体长期被压制而无法表达自己不满情绪而形成的防御机制。(这个在当下全民焦虑的时代是很普遍的;养育人自身的焦虑无法涵容孩子,不能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悲伤,如哭都不能哭,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后期父母工作坊我们的重点亦是如此“理解孩子的同时理解自己的人格”。)

压抑:即“把痛苦压到潜意识”。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而且有许多其他自我防卫的基础与精神异常的根源。其作用是将一些具有威胁性或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觉排除在意识之外。当一个人的某些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潜意识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压抑”不等于同于“隔离”,容易混淆。隔离是一种不自觉的屏蔽,如把人去世了说成“仙逝”、“归天”、“走了”、“老了”等,以避免不雅、不详的直接刺激。而压抑则很少谈论,处于“仿佛被遗忘、理解”的状态。

“压抑”也不是暂时放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隐忍,隐忍是既具有破坏性的。

“转移”:就是把愤怒的情绪冲动转移发作到较安全的对象身上,以至于这个安全对方的感受是莫名其妙的,通常是弱势群体。

“反向形成”:外在的行为与内在的动机相反;人有时心中讨厌或憎恨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又对此人十分热情和关心;有时心里喜欢一个人,表面上却异常冷淡。自卑感过重的人有时会表现出自大和不可一世的样子。

“合理化”:是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内心的焦虑。

二、精神病性

※有否认、歪曲、妄想性投射、内射等。

“否认”:就是拒绝看见或面对、讨论不愉快的事实,以逃避来减轻焦虑痛苦。通俗来说,坏的都和自己没关系的,无力承担不良结果或责任。

“妄想性投射”:指当自己的想法或冲动不能被容忍时则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有这些想法或冲动,并加以责备或评论。某君看什么人都不顺眼,有意无意的观察某人半天终于憋不住了:“我怎么感觉你老是和我对着干?你为什么总是旁敲侧击我?”这里面还带有一种偏执性的信念。

三、成熟的防御

※有升华、幽默、利他等。

“升华”:将受挫的欲望或冲动改头换面,以一种积极的、可被社会认可的方式呈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将性或攻击方面的精神能量转至创造性的行为。一定要区分:成功后的表现,是给别人看的还是自己享受的,这时有质的不同的。入很多人憋足了气事业成功了,豪车几部、豪宅几栋,家丁几人仆佣成群,这是不是升华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幽默”: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对紧张的情景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弗洛伊德研究认为,幽默爱人类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适合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利他”:通过替代性、建设性的为他人服务,从而达到自己心理适宜的一种见诸行动的防御性行为。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以帮助别人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不企求回报为基本行为准则。

“利他”同时亦是一个很具有戏剧性和摧毁性的防御机制。

某些人献血自己献还不说,还让全家人跟着献血,否则不开心,这是利他吗?

某些人自己家不管整天忙碌于外面帮助他人,这时利他吗?

某些人做了慈善事到处说(无论多么委婉),这是利他吗?

自己家本来就不富裕还到处帮人以至于自己陷入困窘,这时利他吗?

做了一件事嘴上说的干脆心甘情愿、不屑于顾,若干年后还“不经意的、婉转的”(防御性)提到别人一个谢谢都没说……这都是在等待回报。

真正的“利他”是一种客观、理性的,心甘情愿并且不乞求任何回报的。

四、不成熟防御

※有退行、分裂样幻想、投射、摄入、被动攻击等。

“退行”:指行为退回较不成熟的成长阶段去;通常在个体面临巨大压力或甚大的挑战时,会以不成熟、不恰当的行为来回避这种不适压力,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如无力应对某件事,行为表现各个方面都仿佛婴幼儿。

“投射”: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在心理动力学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

“投射”是人际交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常是自己无法接受的自我缺陷(某种罪恶念头、某种恶习),在他人那里看到了而无法忍受,个体反向指斥别人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这种性格的恶劣及批评别人这种态度和意念的不当。

投射能让我们利用别人作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此种机制可以保护个人内心得以安宁,但会影响个体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和判断能力,并易造成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如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看到太多的自己(性格特征及防御)以至于对他(她)产生巨大的曲解;你怎么这么懒惰(自己懒惰)、你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自己不成熟)。更有一些人内心充满愤懑,憎恨别人待其不公,整日疑神疑鬼,无中生有别人要要陷害他。

以上我们简单的了解下“心理隐喻”最深奥的心理防御功能,良好的防御机制有利于心身健康也有利于社会人际的发展,如幽默自嘲,幽默很容易缩短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而负性不良防御的自我心境迷离也会导致社会人际关系发展不良,而心生郁结影响着我们的心理与生理健康。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多学习,真实、客观的自我评估,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创造出自己美好的生活。

后期,我们将陆续推出隐喻、心理防御机制等专题讲座,敬请







































治疗皮肤病医院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hbyx/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