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患病影响

书评幻化的焦虑与恐惧读我们时代的神

白癜风资讯网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m/

焦虑与恐惧,总是充溢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这种心境,仿若伸手不见五指的幽暗,在凌乱不堪的内心深处徘徊。我们日渐敏感多疑、苛求绝对的安全。殊不知,这即是“神经症”在作祟,干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题记

内心的冲突,好似一把失衡的箭,左右摇摆,无法精准指向具体的目标。焦虑与恐惧,描绘出人们与他人、自我相处中遇到的内心矛盾。但,这还缺失一幅更为精准的画像,指引我们找到它的根源。

这是一本自我探索的心理学书籍,运用生动的言语,引领我们学习神经症的心理现象。我就以神经症的文化内涵起笔,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诉说一段心灵疗愈经历。

神经症,成为了时代的文化烙印。青年人,更容易饱受这一心理问题的困扰。成长过程中,人们的可塑性更强、生活节奏更快,被焦虑、恐惧的思绪伴随左右。

过去,我们习惯于说某个人敏感、苛求或多疑,而现在,我们很可能会说这样的人有神经症。简言之,亦是一种深信不疑的焦虑幻觉:如果人们害怕靠近自己认定的恐惧事件,或是拥有过一段胆战心惊的经历,想在做类似事情之时,尽量避免经历第二次。也许,人们会有相对强烈的应激反应,不断幻想着恐惧的结果,心乱如麻,回避当下需要做的事情。

可以说,神经症,是对正常心理状态的偏离。为了对抗恐惧,人们采取过度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心冲突、达成妥协引起的心理障碍。

焦虑与恐惧,都是神经症的动力中心。不过,这两个词之间,对神经症的具体症状而言,还是有些许区别的。

假如,一位青壮年,仅仅因为自己身上出了一点皮疹,就担心自己身患重病,我们把这种反应称为焦虑。但如果他确实患了非常严重的皮疹,因此害怕自己身患重病,我们则把这种反应称为恐惧。

在书中,我学到,对恐惧与焦虑做区分,它的意义是在表明,我们之所以焦虑,并不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情境,而是内心所感受到的幻想心境。

止不住想起,属于我自己的神经症现象:几年前,我因误食过二次污染的菌菇,诱发急性肠胃炎,呕吐不断,眩晕不止,难受至极。当初,医院吊水一整夜,随后休息了一周,才算真正缓过劲来。打那以后的几年内,但凡是菌菇,我都完全不敢入口。“病从口入”,成为了我对这类食物的心理阴影。

那次的肠炎体验,算是我长大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回了,恐惧自己再一次误食,从而导致身患重病。这个内心活动,在心理学中,可以表达成“抑制”,是指一个人不敢去做、感受或思考某些事情,回避因这些事情而起的恐惧。只是,最初体验过的恐惧感,依旧没有退散。

我想摆脱神经症的困扰,便找到学校里的咨询师,做了一个周期的心理咨询,来帮助我打开心结,促使我改善不合理的信念。

咨询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令我打开新的认知角度:回忆起,在那次肠炎之前,我还在十岁时,误食过未炒熟的四季豆,当后来遇到更严重的症状后,惊慌失措的我,像极了幼童时的自己,停留在弱小无力、斗不过病菌的认知里。

内心世界的认知,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还没有向阳花开,它仿佛一个还未长大的“内在小孩”。我的恐惧,是对幼童时的自己感到害怕,而没有朝前看现在的自己,需要被唤醒、被看见。

被唤醒的,是意识到自己早已长大,有能力对抗病菌的侵袭;被看见的,是认识到,这样小概率的事件,也只是偶然遇见。况且,它们并不是食物本身有毒素,而是没煮熟、受过二次污染才产生毒素。

害怕与闪躲着的我,抑制着自己的进食冲动,缺失了本该拥有的快乐。当我进行自我探索,运用情景认知,试着在生活中一点点进食,最终完全打破了恐惧,豁然开朗,对应的神经症心理,风吹云散。

神经症,的确是幻化的焦虑与恐惧,自我探索的过程,生动又形象。愿我们都能不受神经症的困扰,向着更快乐的生活行进。(文/丁丁)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hbyx/16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