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来看我,这几天啥都不想吃,昨天晚上做的糊涂面条,没吃完,今天早上喝了两口,你看,还在那儿扔着……”68岁的万桂华摸了一把眼泪,指了指门口烤火坑边上的小锅,“我没事乖,你大伯不回来,我不敢瞎凑合,不把他伺候入土了,我不敢有啥三长两短……”万大娘居住在河南洛阳的大山深处,10年前全村有几十口人,现在,一共5个人,还有两个人只是偶尔回来住几天,包括春节期间吞食整瓶药住院的老伴儿王喜生。
正月初四,万大娘对老伴儿王喜生说:“过年了,外沟人多,热闹,咱出去转转吧!”老伴儿嘴上说着行,却躺在床上没有动。大娘换上女儿给买的新衣服,再去叫他的时候,王喜生对大娘说:“我把那一瓶药,都吃了,以后再不用累害你了……”“你说啥?你把啥药吃了?你想干啥你?”原本手里提了几十个鸡蛋,准备到几里外的亲戚家里去,听到这句话,鸡蛋袋子掉在地上,大娘只觉得耳朵嗡嗡响,老伴儿再说什么,已经听不清了……
几分钟后,大娘大声喊着隔壁邻居的名字,可惜,家里并没有人。春节期间,这个名叫“圪陡坂”的小山村,总共也没超过10口人。同村的一家听到喊叫,还以为老两口生气吵架了,母子两个过来看他们,看着床上一脸怪笑的王喜生,以及浑身僵硬、脚下蛋液流了一地,却双手发抖的万桂华,问她们:“你俩咋了嫂子?这是咋回事?”“你哥吃药了?神经病犯了,一瓶药全吃完了……”
同村小伙子提醒她赶紧打电话,医院。万桂华这才反应过来,给王喜生以前的主治医生打了个电话,询问要是一下子吃完整瓶药,后果会咋样,幸好,只是抗抑郁的药物,不是安眠药,医院洗胃。
在同村小伙子的帮助下,体重不到80斤的万桂华,背起来斤的丈夫,跑着向山沟外就走。“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大劲,平时背一袋面回来,都得歇上两三回,他沉的跟啥一样,背起来就走了……”距离山村,3公里外是村部,中间都是无法通车的陡峭山路,平时空手走也累,更别说再背个人。“以前吧,我浑身疼,他这一吃药,我身上病都吓好了,也不疼了……”万桂华说。
因为山里条件艰苦,十几年前,大娘的儿子,入赘河南省焦作市一名二婚女人家里。女儿出嫁,在洛阳周边打工。大娘以前有一手做大锅饭的手艺,不管是红白事帮厨,还是附近小学校的食堂,都拿得下来。8年前因为家里房子意外失火,救火时扭伤了腰,近些年才在家靠种地过活。
两年前,王喜生到洛阳一处建筑工地看大门,没事的时候会在附近捡一些废品。工头几次看他不在岗位,年春节前,突然发飙,让人把王喜生的行李铺盖扔了出来。当时已经是晚上,下着雪,王喜生不知道怎么过了一夜,第二天才给万桂华打“你来接我吧,我叫人家撵出来了,我身上没钱……”大娘接到老伴儿的时候,感觉他精神有点不对劲,胡说,眼睛也没有以前的光泽。到医院检查,说是轻微精神障碍,农村俗称“精神病”。
中午时候,万桂华给老伴儿的主治医生打了个电话,医生告诉她:治疗效果还算理想,别急着回家,再住院观察一段时间,会更好。放下电话,大娘脸色有些阴沉了:“俺老俩一年只有一千多块钱养老金,俺村里脱贫了,没别的补助,闺女一年能给几千块钱零花钱,这次住院,花的是孙子攒着娶媳妇的钱……不治吧,不中,治吧,啥时候是个头呢……”
当初大火烧坏的屋顶经过简单修理,铺上了一层石棉瓦,几年后又漏了。去年,大妈花块钱给屋顶加装了彩钢瓦。“咱家,地在这儿,住山里啥时候也饿不着,我娘家兄弟,让我到城里赁一间房子,离他们近一点,好招呼,那会中?搁家,一年不花啥钱,出去,走两步都得花钱,可不行……”对于山区农村老人来说,粮食是自己种的,食用油是花生或者油菜自榨的,就像万大妈说的,要是没有啥事,一个月十块钱也花不完。
“闺女也是过一家子,娃子吧,那过去就得养那边一家子,两个男孩,都二十多了,负担大,我们一般不靠他们,多少种点地,家里麦子还有好几担,吃着是不愁,就希望他回来安安生生的,别再一惊一乍吓我,都中了……”
嫂子嫁弟弟伺候瘫婆婆,晴天窗口晒红糖,亲戚还夸她
农村老兄弟的慢生活:一天只吃两顿饭,不到农忙不吃馍
捡来的傻媳妇养了六年,娘家接走再无联系
行者老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