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抑郁症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
事情的曝光源于一篇微博,大致意思就是自己患抑郁症的女友遭到春秋航空工作人员的刁难与歧视,被拒绝登机,导致他们差一点无法就医。
很快,春秋航空的回应也来了,但却不尽人意。
春秋航空在回应中表示,“在旅客情绪比较激动、病情不明,没有专业医疗意见的情况下,出于对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飞行安全的考虑,谨慎地做出这一遗憾的决定。”
而关于事件过程,春秋航空的回应则显得有些放大旅客病情和推卸责任。
先是说有工作人员关切和询问,然后认为“旅客及其同伴”情绪激动,旅客双手颤抖、在登机口尖叫,最后提及有周围旅客投诉才决定拒载。
反正我不管怎么读这段话,都觉得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而且,当事人于先生也再次站出来指出,春秋航空的回应存在不实之处,有语言上的争执,但并未无故喊叫。也不存在所谓的无法平复,在争执之后不久,女友的情绪就平复了。
于先生希望航空方公开事发现场视频,并办理机票全退。
然而航空公司方以保护其他旅客隐私为由,拒不公开监控录像,并表示不再做出更多的回应。
那么事情经过到底是什么呢?
抑郁症患者不能坐飞机?据于先生反映,他与女友在威海上大学,10月13日,两人本要乘坐春秋航空公司9C航班前往南京复诊,但因登机前服用了碳酸锂缓释片,出现了“双手细震颤”而被拒载。
在过安检过程中,安检人员注意到于先生女友的双颤抖,便通知了春秋航空公司的员工刘某某。
“先是把我叫过去询问,我如实回答我女朋友患有抑郁症,由于其女友正在服用一种药物,副作用就会导致双手颤抖,并且近期经常坐飞机,没有任何问题。”于先生说。
但这并没有打消刘某某的顾虑,继而单独叫其女友到一旁进行询问。
于先生见女友情绪有些不对,便走了过去,发现刘某某说话“非常难听”。
例如“你怎么证明自动情绪正常”,“你为什么会抑郁”,“你怎么证明自己抑郁”等等。
一个抑郁症患者,本身就是敏感的,这样的询问无疑会影响到患者病情。
然而刘某某自己无知就算了,还一口要求出示乘机记录和证明,一口说自己看不懂病历。
女生担心不能登机气哭了,寻求机长的帮助。
起初机长告知他们到另一个登机口登机,女生心情得以平复,跟男友于先生也有说有笑的。
没想到的是,登机时间过了他们还没接到登机通知。于是回到原登机口询问,对方表示机长决定拒载。
于先生经过跟春秋航空的沟通,同意给他们改签到第二天下午的飞机或者退回机票钱。
但改签的话,女生的复诊时间就会错过,下一次就诊就得是半个月后。稍微对抑郁症有些了解都应该知道,定期复诊和服药对抑郁症有多重要。
最后,他们连忙赶车去乘高铁,医院。
按照法律航空公司是有权拒载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的精神病患者,但这个标准过于模糊。
如何衡量乘客的“激动”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拒绝?
按照于先生的说法,女生只是因为药物作用双手震颤,也是因为工作人员的反复质问才复发,这种形式的拒载,就算是合法,也应该要求其进行道歉。
至于赔偿,于先生也只是希望机票能全额退款,并不过分。
截止到目前,视频证据也未公开,孰是孰非尚且未知,但这件事显然存在抑郁歧视,情绪偏见。
如若于先生所说属实,一个正常人这样被问都可能会情绪激动或被气哭,何况是不应该受刺激的患者?
随着事情的曝光,也发现其实还有许多人不了解甚至拒绝接受和理解抑郁症。
仅仅因为一次药物副作用导致的手抖,就有可能失去了乘坐航班的自由,甚至增加病情变重的风险。
那么我们很难说,现如今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和支持是足够的。
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抑郁症患者,更不知道该如何与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异常的人相处,大多时候只能避而远之,或者惊慌失措。
被误解的抑郁症此次事件对抑郁症最大的误解,出现在当事人“情绪激动”会危及飞行安全甚至周围人的安全。
但其实,抑郁症患者并不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威胁和伤害。
反之,抑郁症患者实际上更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而非暴力的施加者。
近些年来,有关“抑郁症”的报道越来越多的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因抑郁丧命的新闻一次次地冲击着我们。但所见不即所得,这并是不事情的全部。
“矫情”“行为异常”“自杀自残”等等这类有明显外在行为表现的关键词,并不是抑郁症患者的科学定义!
此外,我们对抑郁症误解还有很多,比如,抑郁症是一时想不开导致的情绪低落,看看心理医生就好了。
实际上,抑郁症并非只是单纯的心理疾病,也有其生理因素,与遗传和环境刺激等都有关系。
抑郁症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想太多”,但实际上它的症状是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和动力缺失,临床表现为:丧失活力、注意力减退、优柔寡断、焦躁不安、食欲改变、焦虑,等等。
一位喜剧演员,曾在TED上分享过自己患抑郁症的感受:
且,程度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会对生活中的任何事都丧失兴趣,自觉无用、内疚或绝望,甚至产生自残或自杀的想法。
但,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有自杀倾向。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还没证据,虽然重度抑郁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可能出现自杀倾向,但并非所有自杀者或者试图自杀的都是抑郁症患者。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到ta的各种癖嗜,都有增加一个人自杀倾向性的因素,而不是只有抑郁症这一种。
因此,抑郁症不是“想太多”“想不开”,更不是一种“矫情”。
别因对抑郁症的误解,失去更多人,失去你爱的人。
抑郁症多普遍?除了在热搜上看到的那些名人明星,历史上还有很多我们熟知的人都深受抑郁症的折磨。
海明威、三毛、林肯、丘吉尔、海子......还有很多很多,但别误会,抑郁症不是什么“富贵病”、“文人病”。他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
一年多前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我的闺蜜会患上抑郁症,且确诊的是重度抑郁症。
但一开始她没有告诉身边的人,包括我,尤其是父母。
她说,你们是我最亲近的人,我不想你们担心我。至于父母,在他们眼里,这依然是一种奇怪的“精神病”。
直到她出现自残行为,在中秋前夜一个人走到屋顶,我们所有人才知道。
然而,在嘴里说着支持她积极治疗的她母亲眼里,这些不幸都是鬼神作怪,还请了相关人士做“驱除”。
也是因为她,我对抑郁症有了更多的了解。
今年9月央视网发布消息,据研究,抑郁症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
今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疾病,包括各类慢性精神疾病到创伤、大量痛苦体验等等。
可虽然在搜索引擎上“抑郁”二字出现上亿次:
新浪微博「抑郁」相关话题累计阅读4.5亿;
百度「抑郁」相关贴吧累计发帖万;
知乎「抑郁」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