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患病影响

三浦春马离世,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抑郁症

▲日本影星三浦春马

日本影星三浦春马的去世,引起很多影迷的震惊与悲痛。他曾因《恋空》红遍亚洲,但在仅仅30岁的年纪,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据《日刊体育报》报道:三浦因为出道很早,17岁就得了电影新人奖,一直生活在演艺圈中,片约不断,还有许多广告,一度让他感到痛苦不堪。22岁时,他在一次对谈节目中,流露出自己像离开演艺界,回老家种地的想法。他说,很喜欢老家那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每天种些菜等待收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与三浦有较深交往的一位友人证言:

2年前,三浦突然开始狂喝酒,常常把自己弄得很醉,似乎心中有许多的郁闷无法发泄。

三浦春马在生前疑似患有抑郁症,但他选择自己承受,直到独自离开。

今天,我们推送一篇讲述抑郁症的文章,节选自《像我们一样疯狂》。提醒我们:现行的精神疾病诊疗体系是以西方为中心,尤其是以美国经验为主导的,而这一诊疗体系被移植到其他文化中时,可能会面临失效的风险,甚至对当地人造成更大的创伤。对抑郁症过于浮浅的理解是危险的。

关于抑郁症,我们应了解的还有很多。

▲电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郁症》,佐佐部清导演

01.悲伤的文化

整个20世纪的早期,抑郁症的概念仍然是和德国神经精神学家所推销的严重心理疾病的诊断联系在一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抑郁症才慢慢在疾病分类中自成一家。这时的抑郁症概念里,根本不存在什么轻度抑郁的概念。而所谓内源性抑郁,是一种被认为由先天异常造成的可以致残的精神病。精神科的教授那时常用一个内在的闹钟来比喻内源性的抑郁。北中解释说,“依据这个理论模型,抑郁的人就好像身背精神病定时炸弹,对他们来说,定时炸弹的闹钟突然启动了,他们的抑郁就开始发作,而当闹钟自己闹完,抑郁就平息了。”也就是说,内源性抑郁的表现只是通过一个人内在走动的定时闹钟,和外部环境没有关系。

与此同时,另一个观念开始在日本的精神卫生界抬头。一种叫作“忧郁型人格”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被海德堡的一个临床心理学教授休伯特·特伦巴赫(HubertTellenbach)介绍进日本。这个概念从未在美国得到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hbyx/13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