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医院精神医学中心研究室主任,肖春玲教授给心理系学生带来了一场精神障碍诊断标准ICD-10概述的讲座,给同学们浅析了每一列精神障碍诊断的标准。
首先肖教授以什么是精神行为做引,引出目前主流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三本手册:ICD-10、DSM-IV、CCMD-3,神经症和精神病在ICD-10中的传统区分:“神经症和神经衰弱”一词在如今仍被保留并偶尔使用,而神经病性则指---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和妄想障碍。
本次讲座主要为同学们概述了ICD-10第五章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的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而ICD-10的分类与时代相关。“障碍”该术语贯穿该分类的始终,意味着存在一系列临床上可辨认的症状或行为问题,这些症状或行为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伴有痛苦和个人功能受干扰,其目的是避免使用像“疾病”和“病患”这样的术语所带来的更大问题,根据此定义,社会偏离或冲突本身如果不伴有个人功能紊乱则不应包括在精神障碍内。精神与行为障碍可分为心因性、心身性、损害、功能缺陷、残疾。在记录一个以上的诊断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原则是就近原则和就重原则,即记录当前需要治疗的最相关诊断。
接下来,肖教授从F00-F99,分别介绍了分类:器质性症状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和妄想障碍、心境(情感)障碍、神经症性应激和躯体形式障碍、伴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障碍、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儿童及青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精神障碍未在他出表明,其中重点讲述了诊断精神分裂症所需的症状时程,心境(情感)障碍、焦虑和抑郁的混合类别等,精神分裂症前驱期无法纳入诊断标准。
在介绍完F00-F99的分类后,肖教授为我们举了一个案例,为同学们讲述了诊断中的注意事项。主诉需要用通俗化的语言描述本次来就诊的一些情况,有无前因,在现病史中需要描述精神科用药情况,有无自杀行为、念头等;在既往史中,需要了解描述肢体健康情况、身体各大系统有无问题,有无接触疫情等;在个人史中,从一出生到成长史,了解智力发育、内外向性格,婚恋史等;在家族史中,了解两系三代。在诊断中,询问知情意过程,有无自知力,严重性症状影响,有无社会影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展开深入了解。
讲座的最后,肖教授为同学们提出的一些疑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如对“儿童抑郁与成人抑郁有什么出区别?”的问题,肖教授答,儿童抑郁情绪更加不稳定,不表达,有伤害自己的行为,但不典型,具体和发展阶段有关。肖教授的讲座另同学们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们仍围绕着肖教授寻求答疑解惑。
文字:郑如玉
排版:陈晓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