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临床心理科接诊了神经内科转诊的一位患者,来的时候面容憔悴,愁眉紧锁,肤色暗黄、双目无神,仿佛还自带了一个烟熏妆,眼底范青,熊猫眼圈。
细问病史,原来这位患者已经缠绵病榻多年,刚开始总是觉得胃部不适,胃胀、嗳气、泛酸,还常有腹痛、腹泻。反复去消化内科就诊,胃镜、肠镜均未见异常。制酸剂、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用了一大堆也不见好。
于是开始担心自己是否得了坏病,时有胸闷、心慌、气短。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肿瘤标志物等,也没有问题。自此患者忧心忡忡,认为自己患了绝症,吃不下睡不着,整天无精打采。
近半月更是通宵无眠,于是自带烟熏妆来就诊。
其实内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疑难杂症。疑难杂症的症状涉及心血管、消化、神经等众多系统,在众多症状中常见的有胸痛、疲乏、头晕、头痛、失眠、麻木、呼吸困难、腹痛、水肿、体重下降等。病人在描述症状时,表现出焦虑、抑郁的症状,往往会运用“恶梦、可怕”等富含感情色彩的词汇来强调症状严重,诉说这些无法解释的症状严重地影响其日常生活及社会行为。一般来说,这些症状往往是非特异性、模糊多变的,很难具体化,且缺乏肯定的病理生理基础。
在各科门诊中,以躯体症状为主诉但缺乏客观生理原因的患者相当多见,但在相关的诊断分类上却存在混乱与不一致的情况,如存在多种诊断标签,包括功能性障碍、神经官能症、神经症、疑病症、癔症、躯体化障碍等等,老百姓往往不能理解这些名词的意义,听到一个诊断名词就会认为自己多了一种疾病,会加重思想负担,造成病情迁延不愈。
那产生躯体化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心身医学理论认为:当个体的压力大到以其智力想不出好的应对方式时,压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而潜意识层面对压力的处置通常是转换,通过防御机制把压力改头换面,通过心理或生理的症状表现出来。
这种处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这些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强迫、恐惧等,另一种则是用生理症状来表达压力,称之为躯体化。所谓躯体化,即有明显的躯体症状表现,但无肯定的或足够的病理证据,更多地可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躯体化是一种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和障碍,如躯体疾病伴发的情绪障碍、心身综合征,常见的精神障碍即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躯体症状障碍等。当这些患者以躯体化症状出现时,非心理精神科医生往往很难识别,造成很多所谓的疑难杂症,而其实质则是心身疾病。
既往研究表明,躯体症状的产生除与5-羟色胺系统和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轴这两个系统的基因变异有关外,同时还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慢性压力可以引起自主神经活动增强。研究发现,暴露在慢性压力环境中与躯体化症状的发生相关。当机体处于焦虑或愤怒状态时,其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增加,可引起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亢进的交感神经一方面引起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另一方面导致末梢血管阻力增加,两者共同作用于机体,最终导致血压上升。类似地,当精神因素作用于大脑引起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时,亢进的副交感神经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多,同时亢进的交感神经导致胃黏液分泌减少,破坏性因素的增加与保护性因素的减少,最终引起消化性溃疡,出现胃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明确了诊断下一步就是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除了以解除症状为目标的一般内科躯体治疗以外,还需要有以减少复发、维持疗效稳定为目标的心理、社会治疗,帮助病人良好应对处理疾病过程中的有关心理、社会问题,最低限度地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故而,心身疾病的治疗有三个目标,即: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此类疾病治疗难度较大,需要患者同时具有“三心”,即治疗疾病的信心、下定用药的决心及等待疗效的耐心。这位患者2周后复诊诉睡眠大有改善,精神状态较前好转。4周后复诊诉躯体症状改善。2月后复诊患者神清气爽,基本已无躯体不适。专家简介
高霞,女,副主任护师,心理咨询师3级,儿童心理成长指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学士,扬州大学法学学士,护理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社会心理作业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会员。医院进修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医院进修心身疾病护理,医院进修感觉统合训练。在北大核心、省级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主持院级科研课题1项,院级技术扶持项目2项。
常规开展一般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的心理咨询;开展强迫症、恐惧症等的团体治疗;儿童多动症、孤独症的感统治疗和沙盘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物理治疗;焦虑症、分离转换障碍的松弛治疗以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图源网络
编辑:蒋潇潇
审核:汤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