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患病影响

符文彬教授简介

符文彬,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二级正高。现任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协作组组长,国家针刺类技术协作组组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系名誉主任,医院大针灸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香港针灸学会第五、六届顾问,荷兰中医针灸协会(NVCA)永久名誉教授,香港医管局至年度特聘访问专家。兼任《中国老年学杂志》副主编,《中华针灸电子杂志》副总编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普及版)针刺类技术执行副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巻)、《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主编国家特色教材《临床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和《推拿学》副主编,卫生部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针灸推拿学高级教程-针灸学》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广东、广西、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顾问,医院特聘首席专家,医院针灸专业首席专家,医院客座教授,医院康复医学顾问,医院科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和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广东省和中山市、清远市、高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年11月海南省政府在医院设立“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符文彬教授工作室”并于年4月挂牌,年6月深医院建立“符文彬教授工作团队”,是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年3医院成立“岭南学派符文彬教授工作站”。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名,结业师带徙9人;在读博士后2名、博士20人、硕士19人,师带徙14人。

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的针灸阶梯临床治疗模式,倡导“整合针灸学”,明确针灸整合作用的重要性,把握针灸学与其他学科的溶合,对针灸治疗痛症、失眠及抑郁相关病症临床和理论研究有较深的造诣。曾得到美国、以色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波多黎格、越南、日本、斯里兰卡、智利、秘鲁等国邀请进行讲学和医疗指导,多次为泰国原三军总司令、印度尼西亚泗水省省长、秘鲁驻华大使、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波多黎格副总督、泰国王室、文莱王室,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希腊、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驻广州总领事,香港、澳门知名人士,广东、海南、湖南、江苏、贵州、广西等省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医疗保健,均得到好评。。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篇(其中核心期刊篇,SCI18篇,EI19篇),曾担任针灸治疗痛症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学术委员会主席和“国际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广州)”大会主席。著有《针灸奇法治病术》、《司徙铃针灸医论医案选》,主编《汉英针灸治疗手册》、《HANDBOOKOFCLINICAL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陈全新针灸经验集》、《实用电针疗法》(DVD)、《颈椎病经络功法》(DVD)、《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材《针灸临床特色疗法》。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年被评为第十二届“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年9月被《广州日报》评为传承广州文化双手的妙手,年2月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年连续四年被《中华中医药杂志》社和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办公室评为“全国中医博士生优秀论文指导老师”,年11月被医院评为建院八十周年“杰出贡献奖”人物,年1月被广州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年3月被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评为“岭南名医”。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重点项目“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颈痛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1项、国家十一五支撑外治项目“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技术操作规范研究”子课题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AMP-CREB-BDNF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在针刺干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基于胶质细胞介导谷氨基酸循环的针刺抗抑郁机理研究”2项,“十二五”国家支撑项目“电针治疗严重性便秘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电针缓解绝经过渡期绝经相关症状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针灸治疗围绝经期轻中度抑郁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和“电针和普卢卡必利治疗严重慢性便秘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BAB01)子课题4项,国际合作项目“针灸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研究”1项,国家标准“腹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项,“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针灸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针刺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康复训练综合方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针刺治疗抑郁症失眠的临床研究”、“疏肝调神针法标本论治抑郁性失眠的效应规律研究”和“针灸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的RWS研究”等省部级课题22项、厅局课题8项;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CB“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合谷穴区和面口部感觉传入信息在猕猴颈髓、丘脑和皮层的汇集研究)”主要成员(排名第三),同时也是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主持“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评价”获年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规范化研究”获年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教育部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年中华中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优秀奖各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7项。主持研究的“天灸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针刺疏肝调神法治疗抑郁、精神压抑”、“心胆诊治针灸术”3项成果被纳入国家诊疗技术推广项目;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一次性挑针”(ZL1478.3)和“钩状挑治针”(ZL20077280.8)2项,国家著作产权2本。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传统天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hbyx/1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