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抑郁性神经症 > 患病影响

世界预防自杀日认识那只名叫ldqu

医院心理科彭飞王亚琳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自年起,每年的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WHO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呼吁各国政府、当地社区、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加入到当天的各项地方行动中,共同提高公众对自杀问题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杀率的意识。

根据卫生部报告,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15~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是全体人群中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70%左右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医院急诊室抢救的万自杀未遂者中,接受心理评估或治疗的比例不到1%。在中国,导致自杀的8个危险因素中,抑郁症是“罪魁祸首”。

抑郁症与自杀

抑郁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疾病,年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达万,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就医率不足10%。

抑郁症是精神层面的疾病,并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是抑郁症的患者对生活感到绝望,容易产生自杀念头。但并不是所有得了抑郁症的人最后都会选择自杀,患者的人格特点和患病的严重程度都与其相关。

什么是抑郁症?

就如同潮起潮落,我们每个人的情绪也绝非一条直线,总是会起起伏伏,有时喜有时悲,这是很正常的。而抑郁就是其中一种情绪状态,主要的表现就是情绪低落,动作迟缓,记忆力减退等。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这种状态,就是什么都没兴趣,什么都懒得干。但是大多数时候,这种情况持续时间短,程度浅,且往往由负性事件激发,这叫做抑郁情绪。

而一旦抑郁情绪时间长,程度深,即便没有明确的负性事件发生也还是觉得垂头丧气,那就可能是抑郁症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6年)有关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9条: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只要同时满足心境低落和以上任意4种症状,并持续2周以上,即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什么导致了抑郁症?

1.遗传因素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2.生理因素

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这些生物化学物质的失衡,导致了整个神经系统工作的失常,生物节律的失调。

3.心理因素

主要体现为无助感和消极的自我认知,抑郁症患者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缺乏控制感,将不好的事情归结为自身的因素。

4.社会因素

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失恋、严重的躯体疾病、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等,都有可能导致抑郁症。

抑郁症要怎么治?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使用药物的目的:控制急性发作和预防复发。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多是针对大脑内单胺类递质,如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但每种药物的适应症不完全相同,需要在确诊的前提下,严格遵循医嘱服用。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为患者提供的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澄清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心理治疗必须有患者对自己问题的“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才能奏效。

如何和抑郁共处?

抑郁是一段艰难的心灵旅程,对于患者和身边的亲人朋友来讲都是非常痛苦的,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对于患者而言,最难以接受的就是抑郁所带来的痛苦,生命开始变得灰暗,没有意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尽头,这时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尝试,都是为了活下去。

1.坦然接受现实,不要向关心你的人隐瞒。很多抑郁症患者因为担心别人的评价,或给周围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往往会隐瞒自己的真实状态。勇于求助,积极配合治疗,要相信抑郁是可以治疗的。

2.积极的自我认知。抑郁的人很容易做出消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和身边的人一起努力,列出自己的优点,记录下生活中值得庆幸的小事。

3.平静心情,表露情感。当人处在情绪低落的状态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事。不妨给自己一段调整状态的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觉察上。

对于患者的亲友,与身患抑郁的亲友共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的消极认知也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导致我们的情绪状态很糟糕。

1.保护好自己,不要被影响。抑郁者的世界就仿佛始终被浓雾笼罩着,是压抑的,帮助别人最首要的是保护好自己,不被负性情绪影响,积极面对生活。

2.多陪伴,少评价。抑郁的人通常会自责,觉得自己给亲人带来种种不便,这时候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为了别人的包袱。身边有人陪伴,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3.有耐心,确保随时可以取得联系。对于他们的负面情感,表示出理解。对于严重的患者,一定要确保随时可以取得联系,以便在他们流露出自杀的想法时及时干预。

4.引导求医。药物治疗伴随心理干预对绝大多数患者都是有用的。但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回避就医,怕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作为亲友,要引导他们主动就医,寻求帮助。

个人简介:

彭飞,医院心理科主任,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国际催眠师,国际催眠治疗师,美国国家催眠教育与认证委员会认证会员,美国催眠师协会会员,国际教育协会会员,曾留学于国外就读心理学专业。

擅长治疗抑郁、焦虑、恐惧、失眠、强迫等神经症,自闭症、反应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障碍、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同性恋、恋物癖、心理性功能障碍)及各种精神心理障碍。

心理门诊

办公室:-

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dhu.com/hbyx/11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