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0日是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宣传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护佑心理健康”,旨在通过进一步弘扬各地心理健康工作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抑郁症—多万中国人的痛调查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12个月内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3.6%。照此计算,超过万中国人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今年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并针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分别提出了心理健康服务措施。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长期缺乏动力,表现为不愿意执行日常任务,并深深地陷入自己的抑郁情绪。作为精神科医师,面对患者时首先会通过药物等手段治疗抑郁症疾病本身。与此同时,还会积极建议患者和家属一起,通过多种辅助疗法提升患者的生活动力,这是抑郁症治疗中的关键一环。经过大量经验总结,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下面就一一介绍。
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一种自然的方法,可增加体内与改善心境有关的化学物质,从而使抑郁症患者更好地应对抑郁情绪,提升生活动力。这个锻炼不需要专门寻找完整的时间,患者可以将锻炼任务分解在一天中的各个零碎时间。每日的锻炼内容可以包括:走路10分钟;拉伸运动;听音乐、跳舞10分钟;做5种不同的运动,每种2分钟等等。通过制定这种现实可行的锻炼目标,可使抑郁症患者更好地完成锻炼任务。随着运动习惯的养成,患者会希望拓展新的锻炼方式,如参加锻炼课程或体能训练,均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促进人际交流来自他人的支持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并提升生活动力。让抑郁症患者意识到自己有社交圈,意识到有人关心自己,对寻找患者的生活动机有很大帮助。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参加大型聚会或其他社会活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先参加一些小型团体活动,如看电影、喝咖啡、参观博物馆等,这类活动不会让患者产生焦虑和孤立感。
药物辅助药物治疗法主要适用于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现在主要用的是以舍曲林、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药物为代表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还有的是以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为代表药物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抗抑郁药,这类药物安全性和效果都大大改善。
帮他睡个好觉抑郁症患者中,失眠是很常见的。而在治疗中,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又非常重要。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其能量水平会有所下降。睡眠不足是影响能量水平的一大因素。睡眠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每晚7~8小时的睡眠为宜。在此,我们提供一些改善睡眠的小窍门。
白天的睡眠时间(午休)不应超过30分钟。不要晚上没睡好,白天来补觉,这样反而会加剧夜间失眠。
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同一时间醒来。
形成规律的睡前习惯(如洗澡、读书)使大脑和身体放松。
利用光线,白天的自然光线能够提高人的警觉性,而晚上的黑暗环境则提醒大脑进入睡眠状态。
避免“压力山大”抑郁症患者通常希望能掌控生活中的所有事务,试图将一切都做到完美,当不能实现这一愿望,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减少压力,制定切实的生活期望有助于提升动力,具体可参考如下“减压妙招”。
练习放松技巧,如听舒缓的音乐、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当感到压力很大、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试试从1数到10或20。
出现消极想法时,努力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选择一个积极的“心语”,比如“孩子你是最棒的”,有助于消除消极的想法。
加入社区志愿服务能够让患者感到自己在为这个世界做好事,能够遇到新的朋友,并在工作中发现乐趣。
与亲朋好友交谈,但应避免与充满消极情绪、经常制造压力的人相处。
资料什么是精神疾病?精神类疾病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精神病,而是由于各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精神疾病的分类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
精神类疾病通常分为轻性精神疾病和重性精神病两大类。
轻性精神疾病有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癔症、疑病症、失眠症、人格障碍、性心理变态、适应性障碍等;
重性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病,心因性精神障碍等。
精神疾病的危害1语言、思维障碍患者通常具有语言交流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困难,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活动,导致患者不能理解他人所讲的意思,言语表达困难,不能完整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及传达自己的知识,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2动作、行为表现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许多适应不良性行为。这些行为问题包括: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严重的躯体威胁,如自伤或冲动攻击行为;自我孤立,不与外界交往,抓咬等行为;喜怒无常,尖叫,辱骂,生活不能自理,卫生较差。
3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精神病患者不论在家庭或在社会中,也不论是工作或娱乐,他们程度不同地丧失了与他人正常交往的能力。一种情况是由于长期住院,使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退化,不会与人交往。
4丧失工作学习能力有的患者严重以致于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由于病症导致失业,辞职,丧失生存技能,不能满足自己和家人生活底线,贫困潦倒,受到社会遗弃和歧视。对患者造成很大心理负担。
5社会功能低下患者长期患病及长期住院往往导致其社会功能丧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社会环境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不能完成。
来源:新京报、精神卫生、健康中国
编辑
麦静
审核
黄玲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