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科中,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去那里的人基本都是比较严重的,而且那里的医生都比较专业。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也会偶尔讨论,基本是凭感觉“胡咧”,但有一个指标,比较容易掌握,那就是心理冲突。
案例:小徐,23岁,大专毕业,待业。
考大学时因紧张发挥不好,成绩不理想,当时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复读来年再考,一个是找个大专上。父母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主张上大专,自己虽想复读,但看到父母的态度就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读的学校在外省,位置偏僻,条件较差,宿舍里有老鼠,一到晚上老鼠就出来活动,扰乱得自己睡不着觉。一年前毕业在家。
求职过程很不顺利,认为这和自己只是个大专学历有关,此后开始参加本科自学考试,遇到学习困难时,不免想起现在的被动局面都是因为当初父母不能克服困难,让自己复读。一天夜间又听到房间里出现声音,怀疑老鼠作怪,紧张得一夜没睡好。次日,检查自己房间并无老鼠的证据,但还是不放心。半年多来,总认为院子里和马路上都会有老鼠的踪迹。碰到垃圾箱要远远的绕开。晚上看书时,更时时刻刻注意老鼠活动的声音,学习效率差,心烦,对父母态度不好。
如果是他的朋友,怎么去判断呢?
首先了解他心理冲突的性质。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常形就是正常的心理冲突,变形就是不正常的心理冲突。
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例如,夫妻感情不和,病人长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十分苦恼。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不论你持什么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是不道德的,不赞成离婚的人会觉得离婚不好,不太符合社会道德。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关系,或者他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班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或者使不懂精神病学的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病人却解决不了?例如,某病人每天晚饭后就陷于吃药还是不吃药的痛苦冲突之中,吃药怕肝硬变和上瘾,不吃药怕睡不着。这在不懂精神病学的局外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想吃就吃,不想吃便拉倒,实在决定不了可以去问医生,医生叫你吃你就吃,医生叫你别吃你就别吃。二是它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如上例,你不能说吃药和不吃药哪个道德,哪个不道德。
心理常形的冲突,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验,毕竟心理矛盾谁都有。而变形的心理冲突就是神经症性的。
再回到最初小徐的案例,他后期对老鼠的过分注意和担忧就属于变形的心理冲突,因为既没有现实激发,也没有道德色彩。
当然,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如果是常形的,就还正常。如果像小徐这种,已经变形了心理冲突,作为朋友就该格外注意了,虽然不一定是神经症(还需要其他指标),但最好是建议他寻找专业的帮助,作进一步的判断。
欢迎留言